
我國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試驗任務,返抵大連造船廠碼頭(2018年5月18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新華社記者胡喆(zhe)、白國龍、吳振東
5月,即將召開的兩院院士大(da)會,將人(ren)們(men)的目光聚焦“中國創新(xin)”。
40年前(qian),全國科(ke)(ke)學大會一聲春雷,提出了“科(ke)(ke)學技術是生產(chan)力”的(de)(de)重要論斷;2年前(qian),“科(ke)(ke)技三會”的(de)(de)召開吹響了“建設世(shi)界科(ke)(ke)技強國”的(de)(de)號角……總有一些時刻,值得被永遠銘記。
在(zai)以(yi)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dang)中(zhong)(zhong)央(yang)帶(dai)領下,13億(yi)多中(zhong)(zhong)國人民接續奮斗,開啟新征程(cheng),以(yi)“科(ke)技夢”助推“中(zhong)(zhong)國夢”,堅定(ding)不移走(zou)中(zhong)(zhong)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2018年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這是世界首顆運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點(簡稱地月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2018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頂天”“立地”“惠民”:中國科技站在歷史性飛躍新起點
2018年5月(yue)21日凌晨,鵲(que)橋號中繼星發(fa)射(she)升空(kong),我國計劃實施的人類首次(ci)月(yue)球背面(mian)軟著陸探測邁出關鍵一(yi)步。
“我(wo)相(xiang)信,下一個(ge)甲子,中國航天的觸(chu)角能夠伸向(xiang)更遠(yuan),只(zhi)要我(wo)們(men)堅持更科學、務(wu)實、協調(diao)的發展。”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yuan)院(yuan)士(shi)孫家棟說。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zhong)國創新“頂天(tian)”。
從一(yi)(yi)曲星(xing)夢“東(dong)方紅(hong)”,到嫦娥探(tan)月“鵲橋會(hui)”,在探(tan)索(suo)太空的星(xing)辰大海征(zheng)途中從無到有,一(yi)(yi)往無前。

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2016年12月10日攝,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載人航天(tian)、探月工程、移動通信、量子通訊、北(bei)斗導(dao)航……太空(kong)之路(lu),前(qian)景廣闊(kuo)。
來(lai)自科技部的數據(ju)顯示(shi),2017年全(quan)國(guo)研(yan)究與(yu)試(shi)驗發(fa)展(R&D)支出(chu)預計將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全(quan)社會R&D支出(chu)占(zhan)GDP比重為2.15%,超(chao)過(guo)歐(ou)盟15國(guo)2.1%的平(ping)均水(shui)平(ping),國(guo)家(jia)創新能力排(pai)名從(cong)2012年第(di)20位(wei)升(sheng)至第(di)17位(wei)。
經過(guo)新中(zhong)國成立以來特別(bie)是(shi)改(gai)革(ge)開(kai)放以來不(bu)懈努力(li),尤其是(shi)近5年,我(wo)國科技(ji)(ji)發(fa)展取得舉(ju)世矚(zhu)目的(de)(de)偉大成就,科技(ji)(ji)整體能(neng)力(li)持(chi)續提升(sheng),一些(xie)重(zhong)(zhong)要(yao)領域(yu)方(fang)向(xiang)躋身世界先(xian)進(jin)行列,某些(xie)前沿方(fang)向(xiang)開(kai)始(shi)進(jin)入并行、領跑階段,正(zheng)處于從(cong)量(liang)的(de)(de)積(ji)累向(xiang)質的(de)(de)飛躍、點的(de)(de)突破向(xiang)系統(tong)能(neng)力(li)提升(sheng)的(de)(de)重(zhong)(zhong)要(yao)時期。

中國空軍大型運輸機運-20與空降兵部隊聯合開展空降空投訓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中(zhong)國創新“立地”。
C919大飛機飛上藍(lan)天、國產航母下(xia)水試航、殲20運(yun)20正式(shi)列(lie)裝……
“不盲目跟跑,不人云亦云,中國式自(zi)主創新讓我們(men)更加(jia)堅定自(zi)信。”殲20總(zong)設計師、中國科學院(yuan)(yuan)院(yuan)(yuan)士楊(yang)偉說。

船載“雪鷹12”Ka-32直升機將物資吊運至恩克斯堡島新建站區(2017年1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 攝
2018年2月7日,中(zhong)國第(di)5個(ge)南(nan)極(ji)科(ke)學考(kao)察站在(zai)羅斯海(hai)恩克斯堡島選址奠基(ji),讓五星紅旗(qi)再(zai)一次在(zai)南(nan)極(ji)飄揚,填補了中(zhong)國在(zai)南(nan)極(ji)太平洋扇區科(ke)考(kao)建(jian)站的空(kong)白。
中國科協主(zhu)席萬鋼認為,“歷史(shi)性飛躍(yue)”彰(zhang)顯(xian)的是中國發展的新理念,把發展動(dong)力(li)及時切換到創(chuang)新引擎上來,實現體制創(chuang)新、科技創(chuang)新、工程創(chuang)新的“多輪驅動(dong)”。
——面對(dui)人民(min)對(dui)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創(chuang)新(xin)“惠民(min)”。
快速查明300種突發傳染(ran)病(bing)(bing)原,初步建(jian)立(li)傳染(ran)病(bing)(bing)應急防控技術體系;肺癌、白血病(bing)(bing)等(deng)領(ling)域打破國(guo)外(wai)專利藥物壟斷,國(guo)產小(xiao)分子靶向(xiang)抗癌藥上市促使國(guo)外(wai)專利藥物在中國(guo)降價超過50%……科技創(chuang)新與(yu)社(she)會發展(zhan)加(jia)速融(rong)合(he),織就保障億萬群眾(zhong)生活的幸福網。

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G123次列車從北京南站首發(2017年6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復(fu)興號(hao)飛馳、港珠澳大橋貫通(tong)……一(yi)個個重大工程技術成果(guo),將我國(guo)從(cong)有世界影響的大國(guo)向強(qiang)國(guo)穩步推進,讓更多老百(bai)姓享受到科技創新(xin)紅利(li)。
科技興(xing)則(ze)民(min)族興(xing),科技強則(ze)國家強。今天,我們比(bi)歷史上任何(he)時期都更(geng)接近(jin)實(shi)現中華民(min)族偉大復興(xing)的目標,比(bi)歷史上任何(he)時期都更(geng)有信心(xin)、更(geng)有能力(li)實(shi)現這個目標。

這是港珠澳大橋上的“中國結”造型橋塔(2017年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當前,我國科技進步對經(jing)濟增(zeng)長(chang)的(de)貢(gong)獻率不(bu)斷提升,經(jing)濟社會(hui)發展新動力不(bu)斷涌現。經(jing)濟保持中(zhong)高(gao)速(su)增(zeng)長(chang),高(gao)于同期(qi)世界平(ping)均增(zeng)長(chang)水平(ping),中(zhong)國仍是(shi)世界經(jing)濟增(zeng)長(chang)的(de)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從實施創新(xin)(xin)驅動發展的(de)國(guo)家戰(zhan)略(lve),到促(cu)進(jin)科技(ji)成果轉(zhuan)化(hua)的(de)“三(san)部曲”,再(zai)到構建國(guo)家技(ji)術轉(zhuan)移體(ti)系(xi),創新(xin)(xin)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quan)局,全(quan)面深化(hua)科技(ji)改革(ge)蹄(ti)疾(ji)步穩,改革(ge)釋(shi)放出的(de)新(xin)(xin)動能和新(xin)(xin)活力不斷迸發涌流。

王文超、張欣、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從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2017年8月17日攝)。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千里馬”競相奔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科學技術是人類(lei)的(de)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zuo)出來(lai)的(de)。
“功(gong)以才成,業由(you)才廣。”培育科技人才,是(shi)培育中(zhong)國創(chuang)新的“力(li)量源泉”。
中(zhong)國(guo)擁有8100萬科(ke)技工作(zuo)者,1.7億多受過高(gao)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cai)。“十二五”期間,科(ke)技人才(cai)隊伍迅速壯(zhuang)大,R&D人員(yuan)總量535萬,回(hui)國(guo)人才(cai)超過110萬,是前30年回(hui)國(guo)人數(shu)的3倍(bei)。
“人(ren)才(cai)是創新發(fa)展的第一(yi)資源(yuan)。”科技(ji)部部長王志剛表示,要創造(zao)良(liang)好的條件,讓聰明才(cai)智(zhi)和(he)創造(zao)潛力競相(xiang)迸發(fa)。要加強激勵,提高廣大(da)科技(ji)人(ren)員的獲得(de)感,下大(da)力氣引(yin)進國(guo)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ren)才(cai),加大(da)對青(qing)年科技(ji)人(ren)才(cai)的支持(chi)力度。
——“科學家(jia)精神”進(jin)一步弘(hong)揚,在祖國大地上撰寫科技論文。
從(cong)(cong)錢(qian)學(xue)森、鄧稼先、羅健(jian)夫、蔣(jiang)筑英,到黃大(da)(da)年、鐘揚……從(cong)(cong)無到有(you)、從(cong)(cong)弱到強,中華民族走向偉(wei)大(da)(da)復興的時空(kong)中,閃(shan)耀(yao)著一代(dai)代(dai)科(ke)學(xue)家(jia)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每(mei)一件大(da)(da)國重(zhong)器(qi)、每(mei)一項重(zhong)大(da)(da)的創新突破背(bei)后,都離(li)不開科(ke)技工作者的默默奉(feng)獻。
從青藏高原生態恢復到新疆地(di)區棉(mian)(mian)花生產,在(zai)人跡罕至(zhi)的(de)高原,在(zai)棉(mian)(mian)花種植的(de)田間,科(ke)研工作者(zhe)用堅守和(he)(he)創新,鑄(zhu)就了屬(shu)于人民和(he)(he)土地(di)的(de)科(ke)技創新成果。這些碩果,不由白紙黑字(zi)寫(xie)就,而是借用信仰鑄(zhu)就的(de)如椽巨筆,撰(zhuan)寫(xie)在(zai)祖國大地(di)上,撰(zhuan)寫(xie)給全體人民。
——“千(qian)里馬”競相奔(ben)騰(teng),科技人才激發創新(xin)活力(li)。
科(ke)技人(ren)(ren)才(cai)(cai)培育和成長有(you)其規(gui)律,要大(da)興識才(cai)(cai)愛才(cai)(cai)敬(jing)才(cai)(cai)用才(cai)(cai)之(zhi)(zhi)風,為科(ke)技人(ren)(ren)才(cai)(cai)發(fa)展(zhan)提供良好環境(jing),在(zai)(zai)創新實踐中發(fa)現人(ren)(ren)才(cai)(cai)、在(zai)(zai)創新活動中培育人(ren)(ren)才(cai)(cai)、在(zai)(zai)創新事業中凝聚(ju)人(ren)(ren)才(cai)(cai),聚(ju)天下英才(cai)(cai)而用之(zhi)(zhi),讓更多“千里馬”競相(xiang)奔騰。
近年來,在諸多院士專家(jia)的共同(tong)建(jian)議下,國(guo)(guo)(guo)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jia)強(qiang)基礎科(ke)(ke)學(xue)研(yan)究的若干意見(jian)》,明確(que)到本世(shi)紀中葉,把我國(guo)(guo)(guo)建(jian)設成為世(shi)界主要科(ke)(ke)學(xue)中心和創(chuang)新高地,涌(yong)現出(chu)一批重大原創(chuang)性科(ke)(ke)研(yan)成果和國(guo)(guo)(guo)際頂尖(jian)水平(ping)的科(ke)(ke)學(xue)大師。
黨的(de)(de)十八大(da)以來,圍繞科學(xue)家如何既有(you)“面子”更有(you)“里子”等(deng)一系列問題(ti),堅持(chi)用簡政放權的(de)(de)“減(jian)法(fa)”換取創新創業的(de)(de)“加法(fa)”,最大(da)限度地激(ji)發了科技(ji)人員創新創造的(de)(de)熱(re)情(qing),激(ji)活了萬眾創新的(de)(de)“一池(chi)春水”。

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浦東基地廠房內正式下線(2015年11月2日攝)。新華社發(裴鑫 攝)
助推“中國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當前,中國經(jing)濟總量(liang)已居世界第(di)二(er),但(dan)“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wen)題仍然存在。
近(jin)代史(shi)上(shang),中(zhong)華民族落(luo)后挨打的(de)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技落(luo)后。沒(mei)有(you)一招鮮(xian)、幾招鮮(xian),沒(mei)有(you)參與或主(zhu)導(dao)新賽場建設的(de)能力,就會缺少機會。
如果我們不識變(bian)、不應(ying)變(bian)、不求(qiu)變(bian),就可能(neng)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yu),甚至錯過整(zheng)整(zheng)一個(ge)時代(dai)。
如今,站在(zai)新(xin)起點(dian),我們(men)(men)比歷(li)史上(shang)任何(he)(he)時期(qi)都更接近實現中(zhong)華民族偉大(da)復興“中(zhong)國夢(meng)(meng)”的(de)目標,實現“中(zhong)國夢(meng)(meng)”離不開(kai)“科(ke)技(ji)(ji)夢(meng)(meng)”的(de)助推;面向(xiang)世界科(ke)技(ji)(ji)前沿、面向(xiang)經濟主(zhu)戰場、面向(xiang)國家重(zhong)大(da)需(xu)求,我們(men)(men)比歷(li)史上(shang)任何(he)(he)時期(qi)都更需(xu)要加(jia)快科(ke)技(ji)(ji)創新(xin),掌握競爭(zheng)先(xian)機(ji)。
“中(zhong)(zhong)國(guo)的(de)‘科(ke)技(ji)夢(meng)’已經是好多代科(ke)技(ji)工作者的(de)夢(meng)了。”40年前,彼時(shi)還正值壯年的(de)戰略科(ke)學家(jia)、中(zhong)(zhong)國(guo)工程院(yuan)主(zhu)席團(tuan)名(ming)譽主(zhu)席徐匡迪院(yuan)士(shi)參加(jia)了那(nei)場激(ji)動人心(xin)的(de)全(quan)國(guo)科(ke)學大會,回憶起當時(shi)的(de)場景,如(ru)今(jin)已年過八(ba)旬的(de)他眼中(zhong)(zhong)仍會泛(fan)起激(ji)動的(de)淚(lei)光(guang)。
“雖有智慧(hui),不(bu)如乘(cheng)勢(shi)。”中(zhong)國科學院(yuan)院(yuan)長白春禮院(yuan)士認為(wei),中(zhong)國如果不(bu)走創新驅動(dong)發(fa)展道路(lu),新舊動(dong)能(neng)不(bu)能(neng)順利轉(zhuan)換(huan),就不(bu)能(neng)真正(zheng)強大起來。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塔灣村村民在田間利用北斗導航播種蔬菜(2018年4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高質量發(fa)展呼喚“高精尖技術(shu)”,中(zhong)國(guo)必須把核心技術(shu)牢(lao)牢(lao)掌(zhang)握在(zai)自己手中(zhong)。中(zhong)國(guo)工(gong)程院院士李國(guo)杰認為,面向未來,增強(qiang)自主創(chuang)新(xin)(xin)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不移走中(zhong)國(guo)特色自主創(chuang)新(xin)(xin)道路,加快創(chuang)新(xin)(xin)型(xing)國(guo)家(jia)建設步伐。
——增強創(chuang)新源(yuan)頭供給,夯實(shi)國家(jia)核(he)心競(jing)爭力的(de)基(ji)石。基(ji)礎研究是整(zheng)個科學體系的(de)源(yuan)頭,是所有(you)技術問題的(de)總機關。清(qing)華大學副校長薛(xue)其坤院士認為,必須讓創(chuang)新人(ren)才坐得(de)住冷板凳、耐(nai)得(de)住寂寞,在基(ji)礎研究、原(yuan)始創(chuang)新上不斷突(tu)破,夯實(shi)國家(jia)核(he)心競(jing)爭力的(de)基(ji)石。
——解好(hao)創(chuang)新(xin)驅(qu)(qu)動(dong)“發(fa)展方程(cheng)”,緊(jin)握(wo)科技(ji)改革(ge)“點火器”。王志剛指出,要始終堅持科技(ji)創(chuang)新(xin)和(he)(he)體制機(ji)制“雙輪驅(qu)(qu)動(dong)”,把政(zheng)府引(yin)導和(he)(he)市場機(ji)制有機(ji)結(jie)合,探索(suo)出一條(tiao)改革(ge)驅(qu)(qu)動(dong)創(chuang)新(xin)、創(chuang)新(xin)驅(qu)(qu)動(dong)發(fa)展的(de)中國特(te)色自主(zhu)創(chuang)新(xin)道(dao)路。
“革(ge)命前輩拋頭顱、灑熱(re)血才奠定了國(guo)(guo)家的今天(tian),現在的科技(ji)工作(zuo)者(zhe)們更(geng)要把自己(ji)的聰(cong)明、智(zhi)慧(hui)和精力都(dou)投入到中(zhong)國(guo)(guo)的基礎研(yan)究(jiu)、核心技(ji)術和前沿技(ji)術研(yan)究(jiu)中(zhong),不記名(ming)、不為利,真正(zheng)為國(guo)(guo)家振(zhen)興做貢獻。”徐(xu)匡迪(di)說。
“道(dao)不(bu)可坐(zuo)論(lun),事不(bu)能空談。”吹響建(jian)設世界科技(ji)強國新(xin)(xin)號角,站在新(xin)(xin)起點,研究(jiu)提(ti)出科技(ji)創新(xin)(xin)2030-重(zhong)(zhong)大(da)項目立項建(jian)議、審議通(tong)過國家實驗室組(zu)建(jian)方案……一(yi)系(xi)列引(yin)領國家科技(ji)創新(xin)(xin)的重(zhong)(zhong)磅規劃和方案密集(ji)出臺,清晰定位科技(ji)創新(xin)(xin)供給新(xin)(xin)坐(zuo)標。
“發展(zhan)是第一要務,人才(cai)是第一資源(yuan),創(chuang)(chuang)新(xin)是第一動(dong)力(li)。”新(xin)時代(dai),乘著(zhu)改革(ge)與創(chuang)(chuang)新(xin)的浩蕩東(dong)風,匯聚各方力(li)量(liang),我們一定能跑出中國(guo)創(chuang)(chuang)新(xin)的“加速度”,奮(fen)力(li)拼(pin)搏、自強不(bu)息,推動(dong)我國(guo)日新(xin)月異(yi)向(xiang)前發展(zhan),實現民族復(fu)興(xing)的“中國(guo)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