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18禁黄无遮挡网站,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日本高清视频网站WWW,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麦芽,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直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 1
  • 2
  • 3
  • 4
  • 5
  • 6
  • 孤軍營紀念章

    孤軍營紀念章

    紀念章為銅制,正面中央為謝晉元半身像,頭戴軍帽,身穿軍服,表情莊嚴肅穆,目光眺望遠方。1941年謝晉元遇害,八百壯士無限悲痛,一致決議鑄造“謝團長紀念像”,每人胸前佩戴一枚,以示悼念。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拓片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拓片

    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前,校方決定在原校址立碑紀念,該碑正面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背面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葉銘漢,1944年9月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土木系, 1945年初他在學校加入了駐印軍,之后便飛赴印度受訓、服役。

  • 保羅·羅伯遜演唱《起來》唱片

    保羅·羅伯遜演唱《起來》唱片

    英文版《起來》唱片是1941在紐約發行,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演唱,由宋慶齡作序,并在封套的扉頁上題詞:“中國已經發生了新的民眾歌唱運動,它源自抗擊敵人的力量……”。唱片發行的全部收益捐贈給保衛中國同盟,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是國際友人支援中國抗戰的實證。

  • 西南聯大歷史畢業紀念戒

    西南聯大歷史畢業紀念戒

    該戒指設計于1943年,設計者西南聯大歷史系學生許壽諤(又名許師謙,后任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該戒指的保存者盧少忱為西南聯大歷史系學生,1943年在畢業前參加中國駐印軍,赴印度做翻譯工作。

  • 愛潑斯坦的采訪筆記

    愛潑斯坦的采訪筆記

    此筆記記錄了1938年4月3日至10日愛潑斯坦在臺兒莊前線的所見所聞,記錄了軍民的抗戰舉措及決心,并記載了包括采訪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金典戎、田鎮南等多位高級將領的采訪。

  • 澳門鏡湖醫院用顯微鏡

    澳門鏡湖醫院用顯微鏡

    澳門鏡湖醫院于1871年落成,是澳門規模最大的私立醫院,隸屬馬萬祺任主席的鏡湖醫院慈善會。抗戰期間,鏡湖醫院積極支援祖國抗戰,大量收治難童、遣送難民、捐贈藥品、開展護理班等戰時救濟工作。

  • 八百壯士“忠貞獎章”

    八百壯士“忠貞獎章”

    該紀念章呈鳴心形,銅制鍍金。正面是國民黨黨旗,黨旗下面是綠色橄欖枝,以紅地為襯,橄欖枝左右各兩枝,對稱向外開放,象征和平。1944年,八百壯士部分幸存者逃出日偽控制,陸續到達重慶,國民政府特意頒發了“忠貞獎章”表彰這些愛國勇士。

  • 宋時輪的勃朗寧手槍

    宋時輪的勃朗寧手槍

    1937年10月,時任716團團長的宋時輪指揮所部配合忻口戰役,伏擊了從大同到岱岳的日本運輸隊,擊斃俘獲日偽軍100多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和軍用物資。1941年,宋時輪與原配夫人鄭繼思在延安結婚,并將這支槍作為禮物送給鄭繼思做防身之用。

  • 宋時輪佩戴的駁克槍

    宋時輪佩戴的駁克槍

    宋時輪(1907—1991),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據宋時輪夫人鄭曉存介紹,1937年10月,在忻口戰役中, 時任第716團團長的宋時輪帶領雁北支隊伏擊了從大同到岱岳的日本運輸隊,擊斃俘獲日偽軍100多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和軍用物資。

  • 戴安瀾治喪存根簿

    戴安瀾治喪存根簿

    戴安瀾(1904—1942),安徽省無為人,名衍公,別名戴炳陽,黃埔軍校三期畢業,陸軍第5軍200師師長。該存根簿收錄了戴安瀾將軍靈柩回國,一路上社會各界致祭的挽詩、挽詞和挽聯。

  • 孔憲全委任狀

    孔憲全委任狀

    孔憲全(1908—1937),1928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后入第29軍,1933年參加了長城抗戰。1937年七七事變時,孔憲全面對數倍于我方的日軍,帶領連隊與敵人頑強戰斗,在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時,中彈犧牲。1995年家人孔慶娥、胡宗祥將其捐贈我館。

  • 傅作義抗戰時期用過的望遠鏡

    傅作義抗戰時期用過的望遠鏡

    此望遠鏡是國民政府在綏遠抗戰勝利后獎勵給傅作義的。在之后的近300次對日作戰、18000余里的轉戰征途中,傅作義一直攜帶使用這架望遠鏡。1957年,傅作義將此望遠鏡贈給弟弟傅作信。1998年端午節,90歲高齡的傅作信將珍藏多年的這架望遠鏡捐贈我館。

  • 哥倫比亞華僑捐款收據印版

    哥倫比亞華僑捐款收據印版

    抗戰時期,僑居在世界各地的華僑心向祖國,紛紛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1983年,哥倫比亞的老華僑到當地大使館將此印版交給大使館負責僑務工作的周庚昶先生,作為哥倫比亞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紀念。

  • 余子武最后一封家書

    余子武最后一封家書

    余子武(1901—1944),廣東臺山人,曾先后肄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和東京政法大學,陸軍第62軍151師副師長。1946年美國的華文報紙《少年中國晨報》還以連載的形式刊出署名文章《余故師長子武將軍事略》,引起熱烈反響。

  • 孟慶山繳獲的日軍指揮刀

    孟慶山繳獲的日軍指揮刀

    孟慶山,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1937年7月底,他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從延安到冀中,開辟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1938年4月24日,率部攻打河間縣城日軍,收復河間縣城。2009年孟慶山之子孟速將其捐贈我館。

  • 勞工李二妮給父母的家書

    勞工李二妮給父母的家書

    李二妮又名李二秉(炳),河北省平山縣白家莊村人,1941年7、8月份日軍對河北省平山縣進行大“掃蕩”,被日軍抓走,在錦州阜新市太平煤礦當勞工。這封勞工家書,反映了當時日本為了掠奪中國礦山資源,殘酷奴役剝削中國勞工,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 李天佑蘇聯學習筆記本

    李天佑蘇聯學習筆記本

    伏龍芝軍事學院位于莫斯科,是蘇聯培養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的高等軍事學校,也是研究諸兵種合同戰斗和集團軍戰役問題的科研中心。李天佑(1914—1970),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長,參加平型關戰役,廣陽伏擊戰,參與開辟晉西南抗日根據地。

  • 呂公良使用過的照相機

    呂公良使用過的照相機

    呂公良(1903—1944),畢業于黃埔軍校,抗戰期間,參加臺兒莊等重要戰役,立下赫赫戰功。1944年,時任第15軍新編29師師長的呂公良在保衛河南許昌時,壯烈殉國,終年42歲。據呂公良烈士之子呂行素先生介紹,1944年4月19日母親方蓮君帶著姐姐呂行之和自己來到許昌。

  • 馬占山部下韓述彭用的毛毯

    馬占山部下韓述彭用的毛毯

    韓述彭(1898—1932,韓家麟,號述彭),馬占山部下,隨馬占山轉戰多年,1932年在小興安嶺慶城東山羅圈甸子與日作戰時陣亡。當時日軍在其身上搜出馬占山印章,同時因體貌與馬占山相似,加之血肉模糊,誤認為是馬占山,故大肆宣揚。

  • 美軍士兵繳獲的日軍用品

    美軍士兵繳獲的日軍用品

    新幾內亞戰役(New Guinea Campaign)是指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澳盟軍于1943年6月~1944年7月在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對日軍實施的進攻戰役,此役,盟軍采用“蛙跳”戰術突破日軍拉包爾右翼防線,向前推進1800多公里,為進攻菲律賓開辟了道路。該文物是美國陸軍第38軍150炮兵師第1團士兵喬治 A 科爾1944年在新幾內亞繳獲的日軍的。2010年喬治 A 科爾的親家、湖南省廣播電視局的王典先生將其捐贈我館。

  • 聶榮臻米勒回國致林彪信

    聶榮臻米勒回國致林彪信

    曾任延安和平醫院門診部主任、晉東南國際和平醫院醫生、第十八集團軍衛生部流動手術隊隊長兼129師醫務顧問。抗戰勝利后,漢斯·米勒準備回國時,八路軍的有關領導給他開具了相關文件,因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未能成行。

  • 段蘇權用過的照相機

    段蘇權用過的照相機

    段蘇權(1916—1993),1940年5月任晉察冀軍區平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7月擔任中共平北地委書記兼平北軍分區政治委員,領導建立、鞏固和發展平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堅持艱苦的敵后反“掃蕩”作戰。

  • 贈八百壯士忠黨衛國紀念章

    贈八百壯士忠黨衛國紀念章

    1930年,湖北通城即有保安隊。該紀念章為銅制圓形,正上方為青天白日國旗,中央是“忠黨衛國”四字,左右環形邊緣各有黃色條紋四條,下半部為紅色飄帶形圖案,有“全國慰勞總會敬贈”字樣。八百壯士事跡傳開后,全國慰勞總會向他們敬贈了該紀念章。

  • 日軍防毒面具修補箱

    日軍防毒面具修補箱

    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大量使用生化武器,并為士兵配發防毒面具。“防毒面具”系日軍釋放化學武器時自我保護所用,而此“修補箱”則是日軍為修理損壞的防毒面具專門使用的箱子。是日本公然違反國際公法,在戰場使用生化武器的物證。

  • 三民主義青年團紀念戒指

    三民主義青年團紀念戒指

    葉銘漢, 1944年9月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土木系,第一學期結束后的寒假時提交了入伍申請,1945年初在學校加入了駐印軍,之后便飛赴印度受訓、服役。在我們了解的幾十位健在的西南聯大從軍的同學中,只此一枚,存世稀少。

  • 四行孤軍工務社證章

    四行孤軍工務社證章

    紀念章銅制圓形,陽紋鍍銘,正面中央是四行倉庫圖案,樓頂插有“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上面有“四行孤軍”四字,下面有“工務社證章”字樣。工務社證章基本上是按照圖章的樣式制作的。

  • 蘇聯頒給李思孝的嘉獎令

    蘇聯頒給李思孝的嘉獎令

    李思孝(1921—1981),原名江子華,1935參加抗聯,1942年到蘇聯,是蘇聯遠東紅軍步兵獨立第88國際旅參謀。1945年8月23日,蘇聯遠東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N.B希金上將將簽署的嘉獎令頒發給李思孝(江子華),表彰他為了保衛蘇維埃做出的貢獻。

  • 臺灣民眾黨黨旗

    臺灣民眾黨黨旗

    臺灣民眾黨,臺灣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成立于1927年7月,半年后,在全島已有十五個支部,黨員遍布全島,1931年被解散。這面民眾黨黨旗是1927年6月27日臺灣民主革命運動領袖蔣渭水、邱德今、廖進平等人為籌備成立臺灣民眾黨而制作并使用的,一直由宣傳部部長廖進平保管。

  • 南鹿聯防隊使用過的獵槍

    南鹿聯防隊使用過的獵槍

    1941年底,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3年12月改編為東江縱隊)在香港新界組織了第一支群眾武裝——南(涌)鹿(頸)聯防隊,1942年在港九地區正式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港九獨立大隊,下屬6個分隊,包括長槍隊、短槍隊、海上隊(由于隊伍的不斷壯大,1943年海上隊編制改為海上中隊)、城區地下武裝隊和情報系統等。南(涌)鹿(頸)聯防隊成立之初,因缺乏武器,各村村民將自用防匪的槍支捐出。

  • 廖海濤用過的綁腿

    廖海濤用過的綁腿

    廖海濤(1909-1941),福建省上杭縣溪口鄉人。全國抗戰爆發后,率部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歷任二支隊四團政治部主任、團政委和二支隊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參與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1年11月27日在16旅駐地江蘇溧陽縣塘馬村反日軍“掃蕩”作戰中犧牲。

  • 鄭洞國使用的行李袋

    鄭洞國使用的行李袋

    鄭洞國(1903—1991),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1943年春,鄭洞國任中國駐印軍新1軍軍長,參加收復緬北要地密支那攻堅戰。1944年9月升任中國遠征軍駐印度副總指揮。2010年鄭洞國兒媳焦俊保、孫子鄭建邦將其捐贈我館。

  • 周保中用過的皮箱

    周保中用過的皮箱

    蘇聯遠東紅軍步兵獨立第88國際旅(原稱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也稱國際旅。在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與日作戰的過程中,該旅擔負了敵后偵察、破襲及戰斗的任務,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此皮箱是周保中由蘇聯回國時攜帶的,箱子的產地為蘇聯。

  • 朱德給米勒的服務證明書

    朱德給米勒的服務證明書

    曾任延安和平醫院門診部主任、晉東南國際和平醫院醫生、第十八集團軍衛生部流動手術隊隊長兼129師醫務顧問。抗戰勝利后,漢斯·米勒準備回國時,八路軍的有關領導給他開具了相關文件,因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未能成行。

  • 朱德為米勒回國致林彪信

    朱德為米勒回國致林彪信

    曾任延安和平醫院門診部主任、晉東南國際和平醫院醫生、第十八集團軍衛生部流動手術隊隊長兼129師醫務顧問。抗戰勝利后,漢斯·米勒準備回國時,八路軍的有關領導給他開具了相關文件,因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未能成行。

  • 左權在太行山用的望遠鏡

    左權在太行山用的望遠鏡

    這架望遠鏡原本是八路軍繳獲的日軍戰利品,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曾經使用過它。1939年,曼丘跟隨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尋找修建兵工廠的地點,左權見其沒有望遠鏡,非常不便,便將自己的望遠鏡送給他。左權殉國后,曼丘更加珍惜這架望遠鏡。1982年,曼丘回贈給左權之女左太北。

  • 刻有傅常抗戰留言燈柜

    刻有傅常抗戰留言燈柜

    1937年9月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舉行約萬人參加的“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大會”,許多出川抗戰的官兵都抱著必死的信念,給家人寫下遺書。這封家書現已無從尋找,刻有家書的燈柜因為一直堆放在角落里,且上面放有報紙等雜物,有幸保存下來,成為中國軍人誓死抗戰的見證,成為川軍出川抗戰的實證。

  • 白求恩送游勝華手術器械

    白求恩送游勝華手術器械

    白求恩到晉察冀軍區后,聶榮臻派游勝華協助白求恩的工作,照顧他的生活,并要求把白求恩的外科技術學到手。……”  2007年游勝華子女游進、游黎清捐贈我館的手術器械是白求恩遺囑中提到的八件手術器械中的骨錐、中鉗、止血鉗、拉鉤等四件。

  • 張自忠將軍初葬處石碑

    張自忠將軍初葬處石碑

    1940年5月棗宜會戰開始,5月16日,在湖北省宜城十里長山南瓜店,張自忠率部與敵作戰,陷敵重圍,彈盡力竭,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日軍將其淺葬在陳家祠堂后面山坡上,并樹一木牌:“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 彭德懷獎周玉成的繳獲品

    彭德懷獎周玉成的繳獲品

    百團大戰勝利后,彭德懷從戰利品中,拿出繳獲的這把日本軍刀和這塊在當時少見的羅馬手表,作為對后勤保障的獎勵,獎給了周玉成。兩件珍貴文物一直由周玉成的夫人保存,文革期間造反派查跟彭德懷有關的物品,周玉成夫人用破棉被包裹起來,藏在家中隱蔽處,直至去世前才告訴子女。

  • 朱德使用過的硯臺

    朱德使用過的硯臺

    朱總司令曾使用過很多方硯臺,但這方硯臺體積較小,攜帶方便,朱總司令經常使用,非常喜愛。朱總司令用這方硯臺起草發布了許多作戰命令,并書寫了很多指導部隊和根據地發展生產與經濟建設的文章。

  • 金鏡清使用過的軍品

    金鏡清使用過的軍品

    金鏡清(1892—1939),日本炮兵學校畢業,曾任南京炮兵學校教育主任、代理教育長、軍訓部駐桂辦事處組長,1936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授予陸軍少將軍銜。金鏡清是抗戰中殉國的高級將領,但大陸的史料記載較少,該文物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 愛國華僑贈蔣光鼐的戒指

    愛國華僑贈蔣光鼐的戒指

    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歸國華僑崔某受人之托來到第19路軍60師后方辦事處,拿出一枚中間鑲嵌橢圓形寶石的金戒指,懇請辦事處工作人員轉交蔣總指揮。此戒指戒面所用石材為“化險石”,希望蔣光鼐能化險為夷,表達華僑的敬意與祝福。

  • 聶榮臻送朱良才勃朗寧手槍

    聶榮臻送朱良才勃朗寧手槍

    朱良才(1900—1989),抗戰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為晉察冀根據地的軍事斗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他還積極倡導和組織開展模范黨支部和殺敵立功運動,及時發現和宣傳“狼牙山五壯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先進典型。

  • 方振武旅歐時用的旅行包

    方振武旅歐時用的旅行包

    1933年率部赴張家口,與馮玉祥、吉鴻昌發起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北路軍總司令,8月馮玉祥被迫辭去同盟軍總司令職時,通電出任代理總司令。后與吉鴻昌商定,將民眾抗日同盟軍改為抗日討賊軍,率部轉戰于冀察之豐寧、懷柔、密云各地,給日偽軍以重創。

  • 胡紅霞給吉鴻昌送武器皮箱

    胡紅霞給吉鴻昌送武器皮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吉鴻昌毅然回國,后于1932年來到天津,全家隱居在和平區花園路4號的一座紅色歐式小洋樓里,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1933年,吉鴻昌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成抗日同盟軍,親自擔任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

  • 第29軍軍事訓練團紀念章

    第29軍軍事訓練團紀念章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中國駐屯軍進攻北平西南盧溝橋。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吉星文團奮起抵抗,揭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

  • 王德林的委任狀

    王德林的委任狀

    東北民眾反日救國會給王德林“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吉東各縣總指揮”委任狀

  • 29軍軍訓團南苑抗日紀念章

    29軍軍訓團南苑抗日紀念章

    1937年7月28日黎明,日軍以第20師團為主力,在20架飛機的配合下猛攻北平近郊南苑。激戰至下午1時,中國守軍因傷亡慘重,被迫退出陣地,南苑失守,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

  • 佟麟閣將軍使用過的字帖

    佟麟閣將軍使用過的字帖

    佟麟閣將軍好學,素有“儒將”之稱。7月28日,在南苑指揮部隊與日軍苦戰,腿部負傷后仍繼續指揮作戰,后頭部又被敵機炸傷,壯烈殉國。1979年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經報請中央統戰部同意,追認佟麟閣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 佟麟閣將軍使用過的墨盒

    佟麟閣將軍使用過的墨盒

    佟麟閣將軍好學,素有“儒將”之稱。7月28日,在南苑指揮部隊與日軍苦戰,腿部負傷后仍繼續指揮作戰,后頭部又被敵機炸傷,壯烈殉國。1979年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經報請中央統戰部同意,追認佟麟閣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 馮治安用過的鬧鐘

    馮治安用過的鬧鐘

    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在喜峰口戰斗中,指揮所部殲敵3000余人,獲青天白日勛章。8月,升任第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77軍軍長。10月2日,任第19軍團軍團長兼第77軍軍長。1940年5月,率部參加鄂北會戰,升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

  • 馮治安用過的鋼筆

    馮治安用過的鋼筆

    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在喜峰口戰斗中,指揮所部殲敵3000余人,獲青天白日勛章。8月,升任第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77軍軍長。10月2日,任第19軍團軍團長兼第77軍軍長。1940年5月,率部參加鄂北會戰,升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

  • 晉察冀軍區軍工用的三用卡尺

    晉察冀軍區軍工用的三用卡尺

    晉察冀軍區工業部簡稱軍工部,1939年4月在河北省完縣神南鎮成立,部長劉再生,政委楊成武。軍工部領導11個軍工連,是把冀中、北岳各分區的修械所合并到軍工部并增編工人后組建的,也稱“廠”或“所”,后又建3個化學廠和2個礦工隊。

  • 晉察冀軍區軍工用的小型計算尺

    晉察冀軍區軍工用的小型計算尺

    晉察冀軍區工業部簡稱軍工部,1939年4月在河北省完縣神南鎮成立,部長劉再生,政委楊成武。軍工部領導11個軍工連,是把冀中、北岳各分區的修械所合并到軍工部并增編工人后組建的,也稱“廠”或“所”,后又建3個化學廠和2個礦工隊。

  • 晉察冀軍區工業部使用過的電阻表

    晉察冀軍區工業部使用過的電阻表

    晉察冀軍區工業部簡稱軍工部,1939年4月在河北省完縣神南鎮成立,部長劉再生,政委楊成武。軍工部領導11個軍工連,是把冀中、北岳各分區的修械所合并到軍工部并增編工人后組建的,也稱“廠”或“所”,后又建3個化學廠和2個礦工隊。

  • 晉察冀軍區軍工使用過的繪圖儀

    晉察冀軍區軍工使用過的繪圖儀

    晉察冀軍區工業部簡稱軍工部,1939年4月在河北省完縣神南鎮成立,部長劉再生,政委楊成武。軍工部領導11個軍工連,是把冀中、北岳各分區的修械所合并到軍工部并增編工人后組建的,也稱“廠”或“所”,后又建3個化學廠和2個礦工隊。

  • 梁漱溟在國民參政會上的演說——《抗戰與鄉村》

    梁漱溟在國民參政會上的演說——《抗戰與鄉村》

    這是1940年鄉村建設派領導人梁漱溟在國民參政會上的演說——《抗戰與鄉村》。1921年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開拓了中國比較法研究東西哲學及文化之道路,名聞天下。建國后,歷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委員會主席、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

  • 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的《國訊》旬刊

    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的《國訊》旬刊

    中華職業教育社簡稱“職教社”。1983年5月,職教社在北京舉行社會員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職業教育社章程》,規定基本任務是職業教育和研究職業教育理論。中華職業教育社為中國職業教育和函授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 重慶兵工廠生產槍彈的機器

    重慶兵工廠生產槍彈的機器

    1932年上海兵工廠遷并漢陽兵工廠,拉開了中國兵器工業大規模內遷的序幕。1938年春,各遷移的兵工廠陸續到達目的地,并重新命名統稱兵工署第×工廠。此中國兵器工業再度被迫向西部遷移,內遷的最終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四川,特別是重慶地區。

  •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徽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徽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于1938年4月1日在漢口正式成立。抗日戰爭勝利后,1945年10月14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改稱“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以上海出版的《中國作家》作為機關刊物,利用文藝陣地繼續開展活動。

  •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刊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刊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后,先后在成都、昆明、延安、上海、桂林、廣州、貴陽和香港建立分會,并于1938年5月創辦了會刊《抗戰文藝》。

  • 生活周刊社編行上海出版《生活》

    生活周刊社編行上海出版《生活》

    1933年,鄒韜奮創立生活出版合作社,與中華職業教育社正式簽訂脫離關系的協議。發行量也激增到15多萬份,被讀者譽為“導師”、“火炬”、“燈塔”,對鼓舞和教育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 鄒韜奮編輯兼發行上海出版的《大眾生活》

    鄒韜奮編輯兼發行上海出版的《大眾生活》

    抗日戰爭期間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機關刊物。1941年5月17日在香港復刊,鄒韜奮任主編。積極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呼吁建立民主政治,揭露和抨擊國黨當局分裂倒退行徑,受到海外僑胞的歡迎。該刊對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積極作用。

  • 鄒韜奮主編上海出版《抗戰》三日刊

    鄒韜奮主編上海出版《抗戰》三日刊

    創刊伊始即高舉團結抗戰的鮮明旗幟,以真誠態度、豐富內容、精辟的戰局分析和實際的戰地采訪,贏得廣大讀者喜愛。抗戰勝利后,該報改名《建國日報》晚刊于1945年10月10日在上海復刊,同月22日便被國民黨市黨部以“違反收復區出版法”為借口查封。

  • 鄒韜奮編輯上海出版《抵抗》三日刊

    鄒韜奮編輯上海出版《抵抗》三日刊

    鄒韜奮編輯上海出版《抵抗》三日刊

  • 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

    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

    1938年4月16日,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創刊,發刊詞提出:要在“這陣地上,立一面大旗,大書擁護抗戰到底,鞏固抗戰的統一戰線”。

  • 全國漫畫作家協會出版的《抗戰漫畫》

    全國漫畫作家協會出版的《抗戰漫畫》

    這是抗戰初期全國漫畫運動的中心刊物,亦即原上海出版的《救亡漫畫》的后身,故該刊創刊詞題為《的第二個生命》。《抗戰漫畫》不僅組織和團結全國漫畫家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而且對美術界的抗日救亡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 田漢、馬彥祥編輯、武漢出版的《抗戰戲劇》

    田漢、馬彥祥編輯、武漢出版的《抗戰戲劇》

    抗日戰爭期間,田漢任中華全國抗敵協會理事,在武漢、長沙等地組織各種抗敵演劇隊、宣傳隊,主編《抗戰日報》、《新長沙報》、《抗戰戲劇》、《戲劇春秋》等報刊。

  • 淞滬抗戰中蔡炳炎寫給妻子趙志學的信

    淞滬抗戰中蔡炳炎寫給妻子趙志學的信

    1931年畢業后,歷任上海警備司令部團長、軍士教導大隊主任,徐州、開封警備司令、安徽警備第二旅旅長,安徽保安處參謀長等職。1937年,任國民革命軍少將旅長,同年八一三”事變后,奉命率部進入上海市郊,在參加淞滬抗戰羅店保衛戰中犧牲。

  • 中國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用過的鋼筆

    中國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用過的鋼筆

    1931年畢業后,歷任上海警備司令部團長、軍士教導大隊主任,徐州、開封警備司令、安徽警備第二旅旅長,安徽保安處參謀長等職。1937年,任國民革命軍少將旅長,同年八一三”事變后,奉命率部進入上海市郊,在參加淞滬抗戰羅店保衛戰中犧牲。

  • 中山艦艦長薩師俊的印章

    中山艦艦長薩師俊的印章

    薩師俊(1896年—1938年),字翼仲,生于清朝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今福州市市區)的雁門薩氏家族,以海軍中校軍銜擔任中山艦艦長,1938年10月24日在指揮中山艦參加武漢會戰時陣亡于長江江面上。

  • 中山艦艦長薩師俊的印章

    中山艦艦長薩師俊的印章

    薩師俊(1896年—1938年),字翼仲,生于清朝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今福州市市區)的雁門薩氏家族,以海軍中校軍銜擔任中山艦艦長,1938年10月24日在指揮中山艦參加武漢會戰時陣亡于長江江面上。

  • 薩師俊用過的瓷碗

    薩師俊用過的瓷碗

    薩師俊(1896年—1938年),字翼仲,生于清朝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今福州市市區)的雁門薩氏家族,以海軍中校軍銜擔任中山艦艦長,1938年10月24日在指揮中山艦參加武漢會戰時陣亡于長江江面上。

  • 南僑機工陳昭藻在滇緬路服務時的手表

    南僑機工陳昭藻在滇緬路服務時的手表

    抗戰全面爆發后,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領陳嘉庚號召組織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分散在馬來半島、北婆羅洲、荷屬東印度群島、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00多名華僑機工報名參加。在昆明西南運輸處所屬的運輸人員訓練所集訓后分配到各運輸大隊,擔負中國通往緬境唯一國際路線的運輸重任。

  • 白乙化1941年手稿《備忘錄》

    白乙化1941年手稿《備忘錄》

    1933年回北平讀書,被推選為中國大學學生會主席,因參加 一二 九運動被捕,出獄后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夏令營總隊長。1937年任抗日先鋒隊司令,后任挺進軍十團團長,開辟了豐(寧)、灤(平)、密(云)邊區,威名遠震,稱為 “平東洋”、“小白龍”。

  • 平北軍區司令員段蘇權給白吳才同志的信

    平北軍區司令員段蘇權給白吳才同志的信

    歷任共青團茶陵縣委書記、中共湘贛省委宣傳部部長、湘贛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六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共黔東特委書記兼獨立師政治委員、中央軍委政治部教育科科長、晉察冀軍區平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熱河軍區司令員、冀熱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縱隊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

  • 李楚離給白乙化和吳濤的信

    李楚離給白乙化和吳濤的信

    1942年3月至1943年7月任中共晉察冀第十三地方委員會書記兼宣傳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政治委員。1943年7月至1944年10月任中共冀熱邊特別區委員會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至1944年12月)。

  • 李運昌給吳濤、曾威的信

    李運昌給吳濤、曾威的信

    1940年7月任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司令員,1942年2月任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司令員,1944年9月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領導冀東地區的抗日戰爭。1945年8月中旬,率8個多團共13000人和黨政干部2000多人,分路向承德、赤峰、山海關、錦州、沈陽進發,參加對日軍的大反攻。

  • 李運昌寫給王亢同志的信

    李運昌寫給王亢同志的信

    1940年7月任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司令員,1942年2月任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司令員,1944年9月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領導冀東地區的抗日戰爭。1945年8月中旬,率8個多團共13000人和黨政干部2000多人,分路向承德、赤峰、山海關、錦州、沈陽進發,參加對日軍的大反攻。

  • 南僑機工陳昭藻在滇緬路服務時用的水壺

    南僑機工陳昭藻在滇緬路服務時用的水壺

    抗戰全面爆發后,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領陳嘉庚號召組織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分散在馬來半島、北婆羅洲、荷屬東印度群島、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00多名華僑機工報名參加。在昆明西南運輸處所屬的運輸人員訓練所集訓后分配到各運輸大隊,擔負中國通往緬境唯一國際路線的運輸重任。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國語文學教授馮承植昆明市民身份證明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國語文學教授馮承植昆明市民身份證明書

    1923年參加林如稷、陳翔鶴、陳煒等在上海創辦的淺草社,編輯《淺草季刊》。1925年在北京與原淺草社一部分同人創立沉鐘社,編輯《沉鐘周刊》。著有《馮至詩文選集》、《德國文學簡史》;譯有《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 《百團大戰中關家垴戰斗親臨前線指揮的彭副總司令》木刻畫

    《百團大戰中關家垴戰斗親臨前線指揮的彭副總司令》木刻畫

    1940年10月29日夜,八路軍第129師集中第385旅與第386旅主力、新編第10旅及決死隊第1縱隊各一部,將參加報復“掃蕩”的日軍第36師團崗崎大隊500余人,包圍于武鄉縣關家垴地區。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陣地視察、指揮。

  • 宋斐如在重慶出版《戰時日本》雜志月刊新聞紙類登記聲明書

    宋斐如在重慶出版《戰時日本》雜志月刊新聞紙類登記聲明書

    畢業后從事文化工作,以反封反帝為職志,曾為馮玉祥講授經濟學,并任馮的社會科學研究室主任,曾掩護被特務追捕的共產黨干部劉燧元。七七事變前夕,赴日入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深造,抗戰全面爆發后歸國,在漢口創辦《戰時日本》半月刊,分析日本形勢,研究抗日對策,武漢淪陷前夕遷香港發行。

  • 回國抗日臺胞林思平醫生用過的手術刀片

    回國抗日臺胞林思平醫生用過的手術刀片

    由于林思平經常從事秘密為我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送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抗日活動,逐漸引起日本特務懷疑。在此情況下林思平設法逃離太原,直接來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解放區,在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創建的國際和平醫院從事醫療工作,更直接地為抗戰軍民服務,為奪取抗戰勝利貢獻力量。

  • 回國抗日臺胞林思平醫生用過的手術剪刀

    回國抗日臺胞林思平醫生用過的手術剪刀

    由于林思平經常從事秘密為我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送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抗日活動,逐漸引起日本特務懷疑。在此情況下林思平設法逃離太原,直接來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解放區,在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創建的國際和平醫院從事醫療工作,更直接地為抗戰軍民服務,為奪取抗戰勝利貢獻力量。

  • 臺胞李純青抗戰時期用過的眼鏡

    臺胞李純青抗戰時期用過的眼鏡

    1936年去日本留學,1937年七七事變后回國參加抗日工作,曾在上海、香港、重慶任《大公報》主筆,撰寫大量政論文章宣傳抗戰,是當時著名的政論家。抗戰勝利后,去臺灣參加接受日本歸還臺灣的“受降典禮”,在此期間,曾率記者于臺灣各地廣泛接觸各界人士,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

  • 臺胞李純青抗戰時期用過的派克筆

    臺胞李純青抗戰時期用過的派克筆

    1936年去日本留學,1937年七七事變后回國參加抗日工作,曾在上海、香港、重慶任《大公報》主筆,撰寫大量政論文章宣傳抗戰,是當時著名的政論家。抗戰勝利后,去臺灣參加接受日本歸還臺灣的“受降典禮”,在此期間,曾率記者于臺灣各地廣泛接觸各界人士,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

  • 臺胞李純青抗戰時期穿過的上衣

    臺胞李純青抗戰時期穿過的上衣

    1936年去日本留學,1937年七七事變后回國參加抗日工作,曾在上海、香港、重慶任《大公報》主筆,撰寫大量政論文章宣傳抗戰,是當時著名的政論家。抗戰勝利后,去臺灣參加接受日本歸還臺灣的“受降典禮”,在此期間,曾率記者于臺灣各地廣泛接觸各界人士,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

  • 臺胞李純青抗戰時期用過的氈帽

    臺胞李純青抗戰時期用過的氈帽

    1936年去日本留學,1937年七七事變后回國參加抗日工作,曾在上海、香港、重慶任《大公報》主筆,撰寫大量政論文章宣傳抗戰,是當時著名的政論家。抗戰勝利后,去臺灣參加接受日本歸還臺灣的“受降典禮”,在此期間,曾率記者于臺灣各地廣泛接觸各界人士,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

  •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使用的消毒盒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使用的消毒盒

    李偉光(1897年-1954年),原名李應章,臺灣臺中二林(今屬彰化)人。臺灣醫生、社會活動家,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的創建人之一。

  •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使用的血壓計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使用的血壓計

    李偉光(1897年-1954年),原名李應章,臺灣臺中二林(今屬彰化)人。臺灣醫生、社會活動家,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的創建人之一。

  •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病人愈后贈之“立起沉菏”匾額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病人愈后贈之“立起沉菏”匾額

    李偉光(1897年-1954年),原名李應章,臺灣臺中二林(今屬彰化)人。臺灣醫生、社會活動家,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的創建人之一。

  •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行醫用的上海醫師公會證章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行醫用的上海醫師公會證章

    李偉光(1897年-1954年),原名李應章,臺灣臺中二林(今屬彰化)人。臺灣醫生、社會活動家,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的創建人之一。

  •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使用的出診盒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使用的出診盒

    李偉光(1897年-1954年),原名李應章,臺灣臺中二林(今屬彰化)人。臺灣醫生、社會活動家,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的創建人之一。

  •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使用的注射器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使用的注射器

    李偉光(1897年-1954年),原名李應章,臺灣臺中二林(今屬彰化)人。臺灣醫生、社會活動家,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的創建人之一。

  •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用的手術剪

    臺胞李應章抗戰時期在上海開設偉光醫院用的手術剪

    李偉光(1897年-1954年),原名李應章,臺灣臺中二林(今屬彰化)人。臺灣醫生、社會活動家,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的創建人之一。

  • 黃仁壽南僑總會執行委員證

    黃仁壽南僑總會執行委員證

    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發給黃仁壽的第二屆執行委員證書(賑字第225號)

  • 緬甸華僑編輯仰光出版《新知周刊》第2期

    緬甸華僑編輯仰光出版《新知周刊》第2期

    1941年8月在緬甸仰光創辦,以中文出版,由中國著名詩人光未然任主編。該報設有社論、時事、述評、新聞集錦、國際通訊、文藝等專欄,致力于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報道中國抗日戰爭和海外華僑抗日斗爭情況,祖國與僑之間的聯系。

  • 緬甸華僑青年戰時工作隊緬文宣傳標語

    緬甸華僑青年戰時工作隊緬文宣傳標語

    緬甸華僑青年戰時工作隊“日本飛機在破壞我們的城市寺廟給市民們帶來災難”緬文宣傳標語。九一八事變以來,海外僑胞即組織了兩千余個抗日救亡團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動,聲援祖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 僑務委員會獎給回國參加抗戰運輸工作的華僑機工彭海涌獎狀

    僑務委員會獎給回國參加抗戰運輸工作的華僑機工彭海涌獎狀

    僑務委員會是國民政府管理華僑事務的最高機關。1931年8月20日,國民黨中央常會決定將原屬中央黨部的僑務委員會改隸于國民政府,以吳鐵城為委員長,中央黨部另組海外黨務設計委員會。僑務委員會下設僑務管理處、僑民教育處、秘書處。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發給華僑機工回國參加運輸任務的證明書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發給華僑機工回國參加運輸任務的證明書

    抗戰全面爆發后,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領陳嘉庚號召組織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分散在馬來半島、北婆羅洲、荷屬東印度群島、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00多名華僑機工報名參加。在昆明西南運輸處所屬的運輸人員訓練所集訓后分配到各運輸大隊,擔負中國通往緬境唯一國際路線的運輸重任。

  • 馬來亞各界華僑抗敵后援會理事彭光涵用過的毛毯

    馬來亞各界華僑抗敵后援會理事彭光涵用過的毛毯

    馬來亞各界華僑抗敵后援會理事彭光涵,積極參加和領導各界華僑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被英殖民當局以 “領導華僑抗日救亡工作影響英日邦交罪”逮捕,驅逐出境。后沖破重重封鎖來到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日戰爭。

  • 馬來亞各界華僑抗敵后援會理事彭光涵戴過的帽子

    馬來亞各界華僑抗敵后援會理事彭光涵戴過的帽子

    馬來亞各界華僑抗敵后援會理事彭光涵,積極參加和領導各界華僑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被英殖民當局以 “領導華僑抗日救亡工作影響英日邦交罪”逮捕,驅逐出境。后沖破重重封鎖來到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日戰爭。

  • 旅菲華僑青年王唯真回國抗戰父親臨別贈言

    旅菲華僑青年王唯真回國抗戰父親臨別贈言

    王唯真是菲律賓歸僑, 祖籍福建泉州。1938年回國參加抗日戰爭,1939年6月到延安,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到新華社,任英文翻譯、國際編輯。

  • 王唯真連環畫

    王唯真連環畫

    王唯真是菲律賓歸僑, 祖籍福建泉州。1938年回國參加抗日戰爭,1939年6月到延安,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到新華社,任英文翻譯、國際編輯。

  • 軍委給挺進軍肖克及軍政委員會的回電抄件

    軍委給挺進軍肖克及軍政委員會的回電抄件

    1939年2月7日,以八路軍第4縱隊為基礎,在(北)平西地區成立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 肖克任司令員,下轄第11支隊(以原鄧華支隊第31、第32、第33大隊改編)、第12支隊(以原宋時輪支隊第34、第36大隊和騎兵隊改編)和一個抗日聯軍。

  • 毛澤東手跡“鞏固統一戰線”

    毛澤東手跡“鞏固統一戰線”

    毛澤東手跡“鞏固統一戰線”

  • 肖克關于冀熱察工作開展后向軍委的報告手稿

    肖克關于冀熱察工作開展后向軍委的報告手稿

    1939年2月7日,以八路軍第4縱隊為基礎,在(北)平西地區成立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 肖克任司令員,下轄第11支隊(以原鄧華支隊第31、第32、第33大隊改編)、第12支隊(以原宋時輪支隊第34、第36大隊和騎兵隊改編)和一個抗日聯軍。

  • 抗戰勝利后美國政府為中美混合飛行聯隊五大隊二十九隊飛行分隊長吳其軺頒發的“飛行優異十字勛章”

    抗戰勝利后美國政府為中美混合飛行聯隊五大隊二十九隊飛行分隊長吳其軺頒發的“飛行優異十字勛章”

    吳其軺(1918年—2010年),福州閩清人,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優秀飛行員,加入素有“飛虎隊”美稱的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第五大隊,擊落過5架日機,4次成功飛越死亡之線“駝峰航線”,自身也曾被擊落過3次。

  • 北平學生移動劇團團體日記

    北平學生移動劇團團體日記

    劇團組成后,成員每人一周輪流記日記,記述那段不平凡的歲月。日記記述了劇團在戰火紛飛年代的演劇宣傳生活,記述了他們所看到的正面戰場第五戰區的情況,記述了他們所接觸到的李宗仁、張自忠等重要抗戰將領。

  • 馮友蘭保存開明書店1943年陜西出版《新世訓》

    馮友蘭保存開明書店1943年陜西出版《新世訓》

    本書所講的主要是一種處世術,副標題為“生活方法新論”,作者認為,人的生活都有其本然的規律,只是未曾覺察而已。所謂新論之“新”,即生活方式必須是不違反道德規律的,但可以是非道德的,是每個人本來即多少依照者。

  • 120師《戰斗報》社記者丁基烈士日記

    120師《戰斗報》社記者丁基烈士日記

    丁基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軍事記者、革命烈士,原名李丁基,曾在上海讀大學。1944年9月,他被八路軍晉綏軍區機關報《戰斗報》派往太原外圍的第八分區采訪。《戰斗報》、延安《解放日報》加按語發表了他的遺稿,以表示對烈士的深切悼念。

  • 姚竹修烈士生前用的眼鏡

    姚竹修烈士生前用的眼鏡

    1941年12月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翌年1月攻陷菲律賓馬尼拉,當時中國政府駐馬尼拉總領事楊光泩,領事朱少屏、莫介恩,隨習領事姚竹修、蕭東明、楊慶壽,主事盧秉樞,學習員王恭瑋等守正不阿,堅貞不屈,堅持斗爭,于4月17日被日本帝國主義集體槍殺。碑文仍為王世杰原撰寫的《九烈士殉難事略》,碑字為豎寫繁體隸書,呈金色。

  • 國民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館發給南僑機工陳昭藻的華僑登記證

    國民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館發給南僑機工陳昭藻的華僑登記證

    抗戰全面爆發后,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領陳嘉庚號召組織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分散在馬來半島、北婆羅洲、荷屬東印度群島、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00多名華僑機工報名參加。在昆明西南運輸處所屬的運輸人員訓練所集訓后分配到各運輸大隊,擔負中國通往緬境唯一國際路線的運輸重任。

紀念抗戰:13村民被逼當挑夫慘遭殺害(圖)

1938年10月,日軍的鐵蹄踏進東圃新塘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里13名年長的村民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與日軍交涉,給日軍當苦力,以換取村里短暫的安寧以及日軍不再殺害其他的村民。簡伯說,13名村民七八天都不見回來,大家以為他們可能是被日軍扣留起來干苦力,過段時間應該會回家的。

楊虎城衛兵王志屏:我親歷了西安事變(組圖)

1936年12月12日,古都西安發生了舉世矚目的事件: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逼蔣介石抗日,史稱“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分水嶺”,也從此拉開了全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序幕。“西安事變”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扣蔣前夜曾停電、耳聞張學良蔣介石爭吵聲、目睹楊虎城給母親下跪……闡明了一些史實,也從一個側面披露了楊虎城將軍鮮為人知的精神世界。

  • 葫蘆島百萬日僑遣返大事記

    葫蘆島百萬日僑遣返大事記

    59年前,1946年5月7日,汽笛鳴響,兩艘輪船緩緩駛離中國遼寧西部的葫蘆島港,2489名日本僑民和戰俘從這里踏上了遣返回國之路。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這是翻拍的1946年日僑在葫蘆島碼頭等待遣返回國的歷史資料照片。

  • 昔日英雄舍身全大義 今朝紅色旅游熱狼牙

    昔日英雄舍身全大義 今朝紅色旅游熱狼牙

    4月16日上午,河北易縣狼牙山紅色旅游線路啟動儀式在狼牙山景區舉行,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1000多名游客來到這里游覽昔日狼牙山五壯士舍身抗日舊地。如今,狼牙山鎮本著“紅色旅游興鎮,綠色林果富民”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域外資金1300萬元,建設了索道項目。

  • 17名美飛虎隊老兵抵重慶 將與83歲戰友重逢

    17名美飛虎隊老兵抵重慶 將與83歲戰友重逢

    2003年6月,美國幾位原“飛虎隊”隊員來中國尋找“飛虎隊”的飛機殘骸、戰友遺骨以及健在的戰友,不料失望而歸。龍說:“二戰時,我們從中國向印度運送對日作戰的遠征兵,再從印度為祖國運回汽油、器械等物資。

  • 平型關戰役遺址:靈丘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靈丘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型關戰役遺址位于繁峙縣附近,靈丘縣城西橋溝一帶,因距古長城關隘平型關約5公里而得名,為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型關戰役遺址,北連恒山余脈,南接五臺山脈,一條峽谷山路,東通河北,西接雁門,關城虎踞嶺上,正方形,周長3000余米,南北各置一門。

  • 沈陽北大營將建抗日戰爭第一槍紀念碑

    沈陽北大營將建抗日戰爭第一槍紀念碑

    專家們建議,紀念碑和大型紀念浮雕的總體風格應莊嚴、肅穆,其內容應深刻反映面對侵華日軍,中國軍民的奮勇抵抗。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邢安臣告訴記者,“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北大營的中國駐軍達到1.2萬人,是守衛沈陽城的主要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