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溝(gou)橋!盧溝(gou)橋!

當時光的齒輪
撥回到82年前(qian)的這天
天空驟然陰暗
1937年7月7日(ri)
日軍在盧(lu)溝(gou)橋附近(jin)
進行夜間軍事演習
借(jie)口一名日本士(shi)兵“失蹤(zong)”
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
遭拒后遂下令攻(gong)擊宛平城

手擒屠刀
日本侵略(lve)者發動了
全面侵華戰爭

這是日本侵略軍占領下的盧溝橋。
浴血奮戰
中華(hua)民族團結(jie)一心(xin)
全民(min)族抗戰的大幕就(jiu)此拉(la)開

1937年7月8日,宛平城內的中國守軍奔赴戰場。
丈夫(fu)許國,不必(bi)相送!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從白山黑水(shui)到熱帶(dai)叢(cong)林
從長城腳下到太行(xing)山上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占領娘子關。
歷經苦難的中(zhong)華大地
匯聚起誓死(si)衛國的
滾滾洪流

這是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抗擊日軍的進攻。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為轉移群眾和掩護主(zhu)力部(bu)隊
把敵人(ren)引向頂峰絕(jue)路(lu)的(de)
狼牙山五壯士
馬寶玉、胡(hu)德林、胡(hu)福(fu)才、
葛振林、宋學義

這是“狼牙山五壯士”中的葛振林(右)和宋學義(新華社發)。
無(wu)(wu)障可憑,無(wu)(wu)路可退
他們(men)打(da)光最后一(yi)粒子(zi)彈
砸碎手中的槍支
選擇把身(shen)軀交給祖國的山河

我(wo)們永(yong)遠(yuan)不(bu)會忘記
與(yu)敵人戰(zhan)斗到最后一(yi)刻(ke)的
鋼鐵戰士楊靖宇
他率部長期轉戰東(dong)南滿大地
打得敵人(ren)心驚膽戰
威震東北

資料圖片:楊靖宇(新華社發)
只身與敵周旋(xuan)5晝夜
他以難以想象的(de)毅力(li)
堅持和敵(di)人進行頑強斗(dou)爭
直至彈盡
殘忍的日軍將其割頭剖腹(fu)
發(fa)現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mian)絮
竟無一粒糧食

楊靖宇將軍殉國前最后一夜住過的“地嗆子”(窩棚)(新華社發)。
我們永(yong)遠不(bu)會忘記(ji)
“七(qi)七(qi)事(shi)變”爆(bao)發后不久
在北平城外誓死守(shou)衛
血(xue)戰到(dao)底的趙登禹

資料圖片:趙登禹(新華社發)
他率部孤軍奮戰
在敵人炮(pao)火和(he)飛機(ji)狂(kuang)轟(hong)濫(lan)炸下(xia)
誓死堅守陣地
拼死抗擊
直至胸部(bu)中彈(dan)犧牲
一寸山河一寸血
將軍血戰不歸還

北京西城區趙登禹路,右上角為趙登禹像(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有多少英烈
一(yi)出家門,便成永別(bie)
……
每一個慷慨赴死的
抗戰英烈
背后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

趙一曼剛當上母親,卻不幸受傷被捕,敵人對她動用酷刑。縱然遍體鱗傷,她始終未向日軍吐露一字。
十四年間
中國(guo)人民(min)以3500萬(wan)同胞(bao)
傷亡的代價
換取了來之不(bu)易的和平

趙一曼在赴刑場途中,給孩子留下的絕筆信。
而可恥的侵略者
被永遠地釘在
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是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等在南京簽蓋降書。岡村寧次還向中方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
82年
時光穿(chuan)越滿(man)目瘡痍
見證中華(hua)民族(zu)的(de)涅槃(pan)重生
歷(li)經劫(jie)難(nan)的盧(lu)溝橋(qiao)
記錄著中華民族的
抗爭與奮斗

上圖為守衛盧溝橋的29軍士兵抵抗日本侵略軍入侵(資料照片);下圖為2017年7月3日拍攝的盧溝橋(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永恒不變的是
中國(guo)人(ren)民對和平的珍愛
因為我們深知
這一切(qie),來之不(bu)易(yi)

上圖為1937年8月8日,日本騎兵在朝陽門車站集結(資料照片);下圖為2017年7月3日拍攝的朝陽門地區(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今天
盧溝橋(qiao)歷(li)經滄桑、巍然矗立(li)
訴說著那段
難以忘卻的歷史

今天
河山重(zhong)振、錦繡繁(fan)華(hua)
足以告慰
先(xian)烈(lie)們(men)的在天英靈

今天
我們應提醒自己
勿忘歷史
強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