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留影(9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攝
新(xin)華社北京11月(yue)6日(ri)電(記者屈婷 袁全)中(zhong)國(guo)科學院(yuan)院(yuan)士、泛第三(san)極(ji)環境專項負責人姚檀棟日(ri)前(qian)透露,中(zhong)國(guo)科學家(jia)將(jiang)用覆蓋(gai)地、空、天(tian)的最新(xin)技術,立體、綜合地觀(guan)測(ce)泛第三(san)極(ji)的環境變化。
在(zai)近日召開的(de)“一(yi)帶(dai)一(yi)路”國際科(ke)學(xue)組織聯(lian)盟(ANSO)成(cheng)立大(da)會(hui)暨第二屆(jie)“一(yi)帶(dai)一(yi)路”科(ke)技創新國際研討(tao)會(hui)上,姚檀棟表(biao)示,泛第三(san)極環境專項將在(zai)ANSO的(de)框架下發揮(hui)更大(da)作用。
泛第三極(ji)是指青藏高(gao)(gao)(gao)原(yuan)、帕米爾、伊朗高(gao)(gao)(gao)原(yuan)、高(gao)(gao)(gao)加索、喀(ka)爾巴阡等山脈的(de)亞歐高(gao)(gao)(gao)地及其水文(wen)過程影響區,面積達2000多萬平方(fang)公(gong)里,其環(huan)境(jing)變化影響30多億人的(de)生存。
據透露(lu),這一綜合(he)、立體(ti)的觀(guan)測體(ti)系(xi)包(bao)括:航天空(kong)(kong)間(jian)的衛星觀(guan)測;航空(kong)(kong)空(kong)(kong)間(jian)的低空(kong)(kong)無人(ren)機(ji)、遙感飛機(ji)、系(xi)留艇和飛艇、無線電探空(kong)(kong)等;地面上的天氣(qi)雷達、降(jiang)雨雷達、風(feng)溫(wen)廓線儀(yi)、自動氣(qi)象站、測風(feng)雷達車、邊界層塔站、無人(ren)船(chuan)、超聲(sheng)風(feng)溫(wen)儀(yi)器等。
泛第(di)三極(ji)地區與(yu)絲綢之(zhi)路經濟帶高度重(zhong)合。中國在(zai)9月啟動了泛第(di)三極(ji)環境專項,旨(zhi)在(zai)研(yan)究(jiu)該地區自然條(tiao)件與(yu)環境變化及其影響,整(zheng)合相關基礎科學、應用研(yan)究(jiu)、技術創(chuang)新(xin)和政策(ce)建(jian)議。
剛(gang)成立(li)的“一(yi)帶(dai)(dai)(dai)一(yi)路”國(guo)際科(ke)學組(zu)織(zhi)聯(lian)盟是首個在“一(yi)帶(dai)(dai)(dai)一(yi)路”倡議框架下,由沿線國(guo)家科(ke)研機構和國(guo)際組(zu)織(zhi)共同發起成立(li)的綜(zong)合(he)性國(guo)際科(ke)技組(zu)織(zhi)。姚檀(tan)棟強調,這將(jiang)有利于(yu)加強“一(yi)帶(dai)(dai)(dai)一(yi)路”沿線國(guo)家和地區的科(ke)技合(he)作,共同應對氣(qi)候變化影響加劇帶(dai)(dai)(dai)來的挑戰(zhan)。

海拔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是青藏高原西南部岡底斯山脈的主峰(2018年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東君攝
他透露,泛(fan)第三極環境專(zhuan)項未(wei)來的(de)工作計劃(hua)包括(kuo):開展十多項由不(bu)同氣(qi)候系統主(zhu)導(dao)的(de)垂直和水(shui)平橫(heng)斷面(mian)科學調查計劃(hua);建(jian)立37個綜合(he)觀測野外站網;若干個多學科交叉的(de)地(di)球(qiu)系統聯合(he)攻關方案等(deng)。
姚檀棟指出,未來除了做科學(xue)前沿的冰川變化(hua)和(he)多圈層作用研(yan)究,還要(yao)盡快建立系統(tong)的、完整的觀測體系,因為“這將真(zhen)正(zheng)地解決一些問(wen)題”。
在他(ta)的設想里,各(ge)國科學家將(jiang)共同完成(cheng)一(yi)幅綠(lv)色絲綢之路(lu)的“路(lu)線圖”。“通(tong)過(guo)將(jiang)泛第三(san)極地區的自然因素(su)與社會、地緣政治(zhi)、環境和生態因素(su)相結合,這一(yi)路(lu)線圖將(jiang)幫助確(que)定各(ge)地區發展的優先事項。”
科學監測顯示,由于劇(ju)烈(lie)的氣(qi)候(hou)變化,被(bei)譽為“亞洲水塔”的泛第(di)三極地區(qu)已經(jing)“失衡”,冰川(chuan)退縮加劇(ju)。姚檀棟呼(hu)吁:“在應(ying)(ying)對氣(qi)候(hou)變化和生態環(huan)境(jing)保護(hu)上,全球應(ying)(ying)達成共(gong)識,并盡(jin)快進行體系(xi)化的設(she)計。”
-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開展走航生態調查
2018-11-05 22:46:58
-
綜述: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亮點與難點
科考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詳述了這次為期162天、總航程3.7萬海里的“海陸空”南極科考任務安排。2018-11-04 20:54:35
-
“雪龍”起航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踏上征程
2日10時10分,“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一聲長鳴,駛出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航向地球最南端的大洋和陸地,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開啟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2018-11-02 11:42:45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