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9日電 題:消失和新生——穿越內蒙古40年
新華社(she)記者(zhe)李(li)仁虎、勿日汗
伴隨著吱呀的(de)(de)車(che)(che)輪聲,一(yi)輛勒勒車(che)(che)從草原(yuan)深處走(zou)來……40年前(qian),在草原(yuan)上(shang)每(mei)天(tian)上(shang)演的(de)(de)這個(ge)畫面,如今已成為59歲(sui)的(de)(de)巴德瑪的(de)(de)回憶。
不久前,這位蒙古族(zu)牧民將自己40年前的(de)嫁妝(zhuang)——一輛精(jing)巧(qiao)的(de)勒勒車(che)送(song)給家(jia)鄉東烏珠(zhu)穆沁旗的(de)一家(jia)游牧文化博物館。千百(bai)年來,草原上(shang)最重(zhong)要的(de)交通工具(ju)勒勒車(che),在改革開(kai)放的(de)大潮中逐漸退出(chu)了(le)歷史舞臺。
舊(jiu)的(de)(de)生產工(gong)具和生活用具消(xiao)失了,取而(er)代之(zhi)的(de)(de)是新(xin)(xin)的(de)(de)工(gong)具用品(pin),消(xiao)失的(de)(de)還有落后的(de)(de)觀(guan)念(nian),而(er)新(xin)(xin)觀(guan)念(nian)總是在(zai)迅速變(bian)化(hua)的(de)(de)時代里悄然生長(chang)。40年來(lai),這塊(kuai)占全國土地(di)面積八分之(zhi)一的(de)(de)廣袤大(da)地(di)上,每天都在(zai)上演(yan)消(xiao)失與(yu)新(xin)(xin)生的(de)(de)變(bian)化(hua)大(da)劇。
手機代替羊鞭——古老生產方式迎來新變革
46歲(sui)的(de)牧羊(yang)人額爾定圖(tu)的(de)羊(yang)鞭(bian)放在庫房的(de)角落里,落滿了(le)灰塵。10多年前,額爾定圖(tu)用上(shang)了(le)手機。現在,一套基于物聯網(wang)技術的(de)智慧放牧系統(tong)代替他手中的(de)羊(yang)鞭(bian),監控羊(yang)群狀況、喂食(shi)、飲水,都可以在手機上(shang)完成。
額爾定圖的家(jia)在(zai)杭錦旗(qi)錫尼(ni)鎮附近的草原上,一家(jia)3口(kou)在(zai)1.1萬畝草場上養著1500多只羊(yang)。“過(guo)去管(guan)理這(zhe)樣規模的牧(mu)場至少需要8到10個人,而今(jin)只需兩個人。”他笑著說。
滾(gun)動了千年的勒勒車,在20世(shi)紀80年代(dai)結束(shu)了交(jiao)通工具的使命,被速度快數倍的摩托車所取(qu)代(dai),進入21世(shi)紀,摩托車又被更快的小汽車取(qu)而(er)代(dai)之。
與羊鞭、勒勒車(che)的“宿命”一(yi)樣,時代(dai)巨變的車(che)輪“碾破(po)”了黃河岸邊的老水車(che)。如今的河套灌區(qu),已(yi)是亞洲最大的一(yi)首制自(zi)流引水灌區(qu),由自(zi)動控制水閘、田(tian)間(jian)探測器(qi)、手機(ji)智能終端組成(cheng)了一(yi)套精量(liang)化配水系統(tong),精準排(pai)放澆灌。
“以往是(shi)大水(shui)漫灌,既(ji)浪費(fei)水(shui),又讓土(tu)壤鹽(yan)堿(jian)化。自從2015年用上(shang)精量化配水(shui)系(xi)統,土(tu)壤開始缺水(shui),系(xi)統就會提(ti)示,這樣能輕松(song)控制(zhi)灌溉的水(shui)量和時長。”農民楊(yang)永忠說。
隨著現代(dai)大型(xing)農機(ji)具的(de)普(pu)及,整地(di)用的(de)犁、耙、耱,播種用的(de)耬(lou)車,打(da)場用的(de)木锨(xian)、木連(lian)枷,脫(tuo)粒用的(de)石磨(mo)、臼杵,這些千百年(nian)間(jian)一(yi)直在使用的(de)農具,如今只留存(cun)在人們的(de)記憶中。
從蒙古包到樓房——傳統生活方式迎來新變遷
生(sheng)活在錫林(lin)郭勒大草(cao)原上的(de)(de)牧民寶力德巴特爾,兩年前(qian)就沒再燒火取(qu)暖(nuan),即(ji)便是在零下30攝氏度的(de)(de)嚴(yan)寒(han)冬日,室內依(yi)然(ran)溫暖(nuan)如(ru)春。
建筑(zhu)師設計的(de)可移動節能(neng)(neng)住(zhu)宅為(wei)他開啟(qi)了一個新世界。他居住(zhu)的(de)外觀看似(si)歐(ou)洲建筑(zhu)的(de)60平(ping)方米(mi)房(fang)屋(wu),運用國際領先的(de)高保(bao)溫(wen)墻體和太陽能(neng)(neng)供熱技術,在沒有外部(bu)加熱或(huo)空(kong)調系統的(de)情況下,一年四季室(shi)內(nei)都能(neng)(neng)達(da)到舒(shu)適的(de)溫(wen)度。
這(zhe)讓那些對蒙(meng)古包(bao)依依不舍的(de)(de)牧(mu)(mu)民(min)(min)(min)既吃驚又感嘆。蒙(meng)古包(bao),作為傳統(tong)民(min)(min)(min)居(ju)伴隨(sui)蒙(meng)古民(min)(min)(min)族走過了漫長的(de)(de)歲(sui)月,但從30多年前(qian)開始,從游牧(mu)(mu)改(gai)為定(ding)居(ju)的(de)(de)牧(mu)(mu)民(min)(min)(min)們蓋起(qi)了更加舒適且堅固耐用的(de)(de)磚瓦(wa)房。
在蘇尼特左(zuo)旗薩如拉(la)塔拉(la)嘎查寶力德(de)巴(ba)特爾家里(li),當代中(zhong)國城(cheng)市家庭的(de)生活要件幾乎(hu)應有盡有——齊(qi)全的(de)家具陳設、24小時熱水(shui)衛生間、款式新穎(ying)的(de)整(zheng)體櫥(chu)柜(ju)、電視、電腦、冰(bing)箱、汽(qi)車,還有信號很好的(de)WIFI。
生活在林(lin)西縣雙興村(cun)的(de)(de)崔廣芝對趕集有著復雜的(de)(de)情(qing)感(gan),老人(ren)蒸了40年(nian)黏豆包,春節前夕人(ren)聲鼎沸的(de)(de)集市(shi)曾經是(shi)她最主要的(de)(de)銷售(shou)市(shi)場。可幾年(nian)前,雨后春筍般出(chu)現的(de)(de)超(chao)市(shi)和網上購(gou)物,搶走了農村(cun)集市(shi)的(de)(de)人(ren)氣。
但時(shi)代給崔廣芝打開了(le)另外(wai)一(yi)扇(shan)窗。今年(nian)初,村里的志愿者把老(lao)人制作黏豆包的過(guo)程拍攝成小視頻,通(tong)過(guo)微信和(he)直播進行宣傳、銷(xiao)售,第一(yi)天就賣出(chu)去(qu)150多(duo)公(gong)斤(jin)。春節(jie)前,老(lao)人通(tong)過(guo)網絡不僅賣出(chu)去(qu)6000多(duo)元的黏豆包,還把自(zi)己打造成了(le)“網紅”。
富裕和有閑暇時間(jian)的農牧民出門旅行(xing)、經(jing)商、出國(guo)……
移民搬遷、小村(cun)并大村(cun),城鎮增多(duo),狹窄的道路(lu)被立體(ti)交通網絡所取代,老(lao)舊(jiu)的樓房(fang)被嶄新的高樓大廈所吞沒,還有公共廁所,變得多(duo)而(er)好(hao)。
這是一個舊生(sheng)活(huo)(huo)迅(xun)速消失的時(shi)代,是一個新生(sheng)活(huo)(huo)逐(zhu)漸(jian)誕生(sheng)的時(shi)代。
把產品變成商品——陳舊觀念迎來新革新
47歲的(de)斯(si)琴(qin)巴(ba)特(te)爾經營著(zhu)一(yi)家(jia)只有(you)(you)在牧區才有(you)(you)的(de)商(shang)店(dian)——奶食品店(dian)。這家(jia)開在鑲黃旗政府(fu)所(suo)在地的(de)商(shang)店(dian),主(zhu)要(yao)銷售他和妻子用新鮮牛奶制作的(de)蒙古族傳統(tong)食品。做生(sheng)意讓(rang)斯(si)琴(qin)巴(ba)特(te)爾一(yi)家(jia)4口過上了富(fu)足的(de)生(sheng)活,但(dan)在他過去的(de)觀念(nian)里(li),這顯然不是(shi)什么體(ti)面的(de)職(zhi)業。
歷史上蒙古族(zu)等少數(shu)民族(zu)不重視商業,從(cong)小在傳統牧區(qu)長大的(de)(de)斯(si)(si)琴巴(ba)特(te)爾(er)也不例外。“過(guo)去,蒙古族(zu)人從(cong)來沒有(you)把牛、羊、奶(nai)食(shi)品當(dang)成過(guo)商品,但如今時代不同了(le),我(wo)們現在養(yang)牲畜就是為了(le)銷售,會(hui)緊跟市場的(de)(de)行情調整(zheng)畜群結構(gou)。”曾經當(dang)過(guo)嘎查書記的(de)(de)斯(si)(si)琴巴(ba)特(te)爾(er)說。
從(cong)主打民(min)族特(te)(te)色的蒙餐(can)館、售賣草原特(te)(te)產的小商鋪到初具規(gui)模的上市公司、緊跟(gen)時(shi)代的科技企(qi)業(ye)……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做生意已經成為很多內蒙古少(shao)數民(min)族群眾致富的途(tu)徑。
更新的(de)還有草原人的(de)生(sheng)態觀。市(shi)場經濟和(he)生(sheng)態文明建設(she),使牧(mu)民逐漸學會精(jing)養(yang)(yang)、優(you)養(yang)(yang)。在東烏(wu)珠穆(mu)沁(qin)旗恩和(he)吉(ji)日(ri)嘎郎嘎查(cha),牧(mu)民孟克巴特爾減(jian)羊增牛。他說:“因(yin)為(wei)養(yang)(yang)50頭(tou)牛和(he)500只羊的(de)毛收入都是30萬(wan)元,但養(yang)(yang)牛成本(ben)遠(yuan)低于養(yang)(yang)羊,而且對草場破壞相對較(jiao)小。”
在(zai)廣(guang)大農(nong)村,很多傳統觀念都在(zai)被顛覆(fu)。杭錦后旗春光村農(nong)民梁紅家中(zhong),裝得(de)下20多斤油炸(zha)糕的(de)大甕變成了(le)(le)一個(ge)個(ge)小甕子,里面(mian)裝著(zhu)各(ge)種干(gan)果堅(jian)果。“過去是覺得(de)油越大的(de)東(dong)西越好(hao)吃,現在(zai)可不這么想了(le)(le),清(qing)淡(dan)、新鮮的(de)食物(wu)才(cai)對身體(ti)好(hao)。”梁紅說。
豐(feng)富(fu)多樣的(de)瓜果蔬菜逐漸(jian)取代了春光村農民餐桌上(shang)傳(chuan)統(tong)的(de)油炸糕(gao)、腌肉、燴(hui)酸菜的(de)地位(wei),農民更加注重營養健(jian)康。
- 
內蒙古將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公廁建設
記者9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獲悉,內蒙古將采取分類補貼、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加大城鄉公共廁所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發揮政府投資引領作用。2018-10-09 18:15:45
- 
民俗風情游成為內蒙古金秋旅游名片
記者8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獲悉,十一黃金周期間,內蒙古依托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打造出一批金秋特色旅游產品,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實現穩步增長。2018-10-08 17:16:1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