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科考會議(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新(xin)華社“探索一號”5月13日電(記者張(zhang)建松)在眾人(ren)關切的(de)目光中,一位年逾八旬的(de)耄(mao)耋老人(ren),穩(wen)步(bu)爬(pa)上(shang)扶梯,登(deng)上(shang)了不滿周(zhou)歲的(de)“深海(hai)勇士”號載人(ren)深潛器。在南(nan)海(hai)的(de)萬頃(qing)波濤中,緩(huan)(huan)緩(huan)(huan)駛(shi)向海(hai)底的(de)沉積珊瑚礁(jiao),觀察采樣長逾8小時(shi)。
這位耄耋老人,就是我國(guo)著名海洋(yang)(yang)地(di)(di)質學(xue)(xue)家、中國(guo)科學(xue)(xue)院院士、同濟大學(xue)(xue)海洋(yang)(yang)與(yu)地(di)(di)球科學(xue)(xue)學(xue)(xue)院汪(wang)品先教(jiao)授,一位82歲高齡、依然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科學(xue)(xue)大家。
“這(zhe)是我多年來的心愿。”談及(ji)自(zi)己在眾人眼中的深潛壯舉,汪品先(xian)說。

汪品先院士(左)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去(qu)年,完全(quan)由我國自(zi)主研(yan)制的“深海(hai)(hai)勇士(shi)”號4500米載人深潛(qian)器成功海(hai)(hai)試,今(jin)年投入實(shi)驗性應(ying)用。汪(wang)品先第一時間決定使用“深海(hai)(hai)勇士(shi)”號及其科考母船“探索一號”,執行他領(ling)導(dao)的“南(nan)海(hai)(hai)深部計劃”西沙(sha)深潛(qian)航次任務。
“作為一名海(hai)洋科學家,到(dao)海(hai)上觀(guan)察研究大海(hai)是很平常(chang)的事。我期待有更多(duo)的海(hai)洋科學家走(zou)出實驗室,到(dao)大海(hai)中來。海(hai)洋知識的根源在海(hai)洋,海(hai)洋科學的靈感在海(hai)洋。在大樓里寫論文固(gu)然重要,但是科學家不能專靠(kao)學生出海(hai)取樣(yang)。”汪品先說。
現代科(ke)學的(de)發(fa)展,原本(ben)就源于人類(lei)的(de)好(hao)奇(qi)心。從小,汪品先就喜(xi)歡(huan)遐(xia)想。他曾在(zai)《院士(shi)自述(shu)》里寫道:“獨坐靜(jing)思(si),其實是十分有趣且有益(yi)的(de)。我喜(xi)歡(huan)在(zai)飛機上觀賞(shang)云海變幻,真想步(bu)出(chu)機艙(cang)在(zai)白花花的(de)云毯上漫步(bu);也喜(xi)歡(huan)在(zai)大(da)雨聲中(zhong)凝視窗外,想象(xiang)自己(ji)棲身(shen)水(shui)晶宮的(de)一(yi)隅……”
在60多年(nian)的(de)科(ke)學(xue)生涯中,這種(zhong)好奇心不斷引領(ling)著(zhu)汪品先,一步步深入探索海洋與地球科(ke)學(xue)的(de)前沿(yan)奧秘。

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工作(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從第一次以中國的(de)首(shou)席科學家身份(fen)主持(chi)設計(ji)20年(nian)前的(de)國際大洋(yang)鉆探航次,到推(tui)(tui)動(dong)我國大洋(yang)鉆探“三步走”;從推(tui)(tui)動(dong)并主持(chi)我國“南海深部計(ji)劃(hua)”,到建造我國海底觀測網,他的(de)每一次好(hao)奇,都與國家利(li)益緊密相連。
在(zai)“探索一號”科(ke)考船上,這位82歲的(de)科(ke)學大家(jia)(jia),每(mei)天(tian)參加科(ke)考討論會,發表自己的(de)看法,認(ren)真傾聽小(xiao)輩們(men)的(de)意(yi)見(jian),與大家(jia)(jia)一起規(gui)劃考察(cha)路線,并根據實際情(qing)形,實時修改(gai)原先計劃,謙遜而(er)隨和。
但在(zai)生活上,他卻(que)像孩(hai)子一(yi)(yi)樣固(gu)執(zhi),拒(ju)絕了(le)船上所有的特殊待遇。一(yi)(yi)日三(san)餐,他像所有的考察隊員一(yi)(yi)樣,在(zai)船上爬(pa)上爬(pa)下;在(zai)風(feng)浪的顛(dian)簸中,依然坐在(zai)電腦(nao)前工作,就像在(zai)陸地(di)上一(yi)(yi)樣,惜時如金。

汪品先院士乘坐“探索一號”科考船從三亞起航(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他(ta)還像(xiang)孩子(zi)(zi)一樣(yang)毫不忌諱(hui)地(di)談論著健(jian)康與(yu)生死(si)。船醫給他(ta)量血壓,他(ta)得意(yi)地(di)說:“看,我的血壓像(xiang)小伙子(zi)(zi)一樣(yang)棒,不過是靠藥物控(kong)(kong)制(zhi)的。”去(qu)年底,他(ta)查出了(le)(le)前列腺癌,醫生的保守(shou)治療(liao)方法,控(kong)(kong)制(zhi)了(le)(le)病變指標。這次上船,他(ta)僅帶了(le)(le)一支(zhi)皮下注射的針劑。
“到了(le)我們這把年齡,都是(shi)排著(zhu)隊等著(zhu)‘走’的(de)(de)(de),有的(de)(de)(de)人(ren)還要(yao)來插隊。”汪品(pin)先幽默地(di)說(shuo),“別人(ren)是(shi)博士(shi)后,我是(shi)做(zuo)(zuo)院士(shi)后。我國的(de)(de)(de)海(hai)洋(yang)事業迎來了(le)鄭和(he)下西(xi)洋(yang)以來的(de)(de)(de)最好(hao)時(shi)機(ji),許多我年輕(qing)時(shi)想做(zuo)(zuo)而做(zuo)(zuo)不(bu)成(cheng)的(de)(de)(de)事,到了(le)老了(le)該(gai)謝幕(mu)的(de)(de)(de)時(shi)候(hou)反(fan)而要(yao)登場(chang),怎能不(bu)抓緊寶貴(gui)的(de)(de)(de)時(shi)間?”
-
“張衡一號”將為我國地震監測和預報提供科學依據
記者12日從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上了解到,通過對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傳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將為地震監測研究提供一定科學依據。2018-05-12 21:15:16
-
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將在海南建設
共同將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成為代表國家水平、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使命的國家創新平臺。2018-05-09 22:33:35
-
楊金龍、杜江峰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5月7日上午,學校召開全校干部大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黨組關于我校校級領導班子成員的任免決定,楊金龍同志任副校長,杜江峰同志任黨委常委、副校長,周先意同志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黨委常委、副校長。2018-05-08 15:42:43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