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wu)(wu)羥(qian)色(se)胺(an)是(shi)一種(zhong)讓人的(de)大(da)腦產生愉悅感(gan)的(de)化合物(wu),浙(zhe)江大(da)學農(nong)學院舒慶堯及其合作者最(zui)新研(yan)究發現:害(hai)蟲也喜歡五(wu)(wu)羥(qian)色(se)胺(an)。害(hai)蟲啃食水稻時,植株(zhu)體(ti)內的(de)五(wu)(wu)羥(qian)色(se)胺(an)含(han)量會增加,對害(hai)蟲來說,這使(shi)水稻的(de)“口感(gan)”和“營養(yang)”都提升了(le)。
據了解,這(zhe)是科學界第一次揭示五羥色(se)胺與水稻抗(kang)蟲(chong)性之間的關系,將對(dui)下一步(bu)培養更優抗(kang)性的水稻和發展防蟲(chong)治蟲(chong)策略提供新的思(si)路。
褐飛虱和螟蟲(chong)是稻田中兩種破(po)壞性最大的(de)(de)害(hai)(hai)蟲(chong)。浙江大學昆蟲(chong)所的(de)(de)婁永根教授(shou)長(chang)期關注植(zhi)物化合物與昆蟲(chong)的(de)(de)互(hu)動機制,他(ta)發現在遭到害(hai)(hai)蟲(chong)侵害(hai)(hai)時(shi),植(zhi)物機體會分泌出不同(tong)的(de)(de)化學物質。
通過研究發現(xian),害(hai)蟲在侵(qin)食(shi)水稻(dao)(dao)時,水稻(dao)(dao)體(ti)內的五羥色胺(an)含(han)量升高了(le)。它主要由一個叫CYP71A1的基因合(he)成。“當(dang)害(hai)蟲侵(qin)食(shi)水稻(dao)(dao)時,這個合(he)成五羥色胺(an)的‘開關’就被打開了(le)。”舒慶(qing)堯(yao)說。
為了探(tan)究五羥(qian)色胺對害(hai)蟲(chong)的(de)影(ying)響,博士生(sheng)羅婷開始了“數(shu)蟲(chong)子”工(gong)作(zuo):數(shu)出(chu)15只褐(he)飛虱,放(fang)到裝有(you)兩株(zhu)水稻(dao)的(de)容器(qi)中:一株(zhu)水稻(dao)是自然野生(sheng)型水稻(dao),另一株(zhu)是敲除了CYP71A1基(ji)因的(de)水稻(dao)。
“我們發現一(yi)個很有(you)趣的現象:剛開始分(fen)(fen)布均勻的褐飛虱,一(yi)段(duan)時間后會表現出明顯的分(fen)(fen)離。”羅婷說,大(da)部分(fen)(fen)褐飛虱選擇去(qu)自然野生型(xing)水稻。
顯然,被敲除了CYP71A1基因(yin)的水稻(dao)被害蟲(chong)“嫌棄”了。原因(yin)則是無(wu)法調高(gao)五羥色胺的分(fen)泌(mi)。
令(ling)科學家(jia)好奇的是:害蟲為什么喜歡五羥色胺?
研究發現,攝入更多的(de)(de)五羥色胺之后,蟲(chong)(chong)子(zi)的(de)(de)生長發育加(jia)快了,身(shen)軀也更加(jia)“壯(zhuang)碩(shuo)”了,這在螟蟲(chong)(chong)的(de)(de)身(shen)上表(biao)現得特別明顯。“蟲(chong)(chong)子(zi)很聰明,它(ta)不(bu)但懂(dong)得‘吃’,還能把(ba)食物變(bian)得更加(jia)‘營養(yang)美味’。”舒慶(qing)堯說,這是害蟲(chong)(chong)的(de)(de)智(zhi)慧。
這(zhe)一發現對(dui)提高(gao)水稻的(de)抗(kang)性,維護糧食產量和品質(zhi)有很重要(yao)的(de)科(ke)學價值。
科研團隊(dui)進(jin)一步(bu)探究發現,在植物體內(nei),五羥色(se)胺和水(shui)楊(yang)酸的(de)合成有(you)一個共同的(de)源頭物質——分支酸,水(shui)楊(yang)酸是一種已知的(de)能(neng)夠提(ti)高水(shui)稻抗病性的(de)化合物。
論文第一作(zuo)者蘆海平博(bo)士(shi)介紹,五(wu)羥(qian)(qian)色胺和水楊酸(suan)合成過程存在相互負調控,本身又可(ke)以主動抑(yi)制(zhi)對方合成基因的活(huo)性,如水楊酸(suan)可(ke)以抑(yi)制(zhi)CYP71A1基因的開啟(qi),從(cong)而減少五(wu)羥(qian)(qian)色胺的含量。
簡單來說(shuo),當害(hai)蟲(chong)啃食水稻致五(wu)羥色胺增加時,原本幫助(zhu)抗(kang)病(bing)的水楊酸就減少了。
舒(shu)慶堯介紹,很多(duo)植物(wu)中都存(cun)在(zai)五羥(qian)色胺和水楊(yang)酸合成(cheng)代謝通(tong)路,這項研究將對水稻及其它作物(wu)的抗蟲育種帶來啟(qi)發意義。
相關論文《基于五羥(qian)色胺生物(wu)合(he)成抑制的水稻抗蟲(chong)性(xing)》日前發表在《自然·植物(wu)》雜志上(shang)。(記者 江耘 通(tong)訊員 周煒)
- 
我國學者發現納米材料抑制“水稻吸鉛”機制
近期,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發現了納米羥基磷灰石抑制鉛離子遷移的機制,國際學術期刊《環境科學·納米》日前發表了該成果。2018-04-22 16:38:37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調控水稻高產的新機理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揭示了土壤磷肥狀況影響水稻葉片直立性的分子機理,為設計培育高產水稻品種提供了理論基礎。2018-04-16 13:27:30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