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5月3日電 題:把自己“泡”在茶里——大學生村官制茶記
新華社記者(zhe)林碧鋒
暮春時(shi)節,云南省昌寧縣(xian)溫泉鎮松山村(cun)的茶(cha)山上,鮮嫩的茶(cha)葉(xie)孕育(yu)著(zhu)希(xi)望。一(yi)個茶(cha)葉(xie)初制所里,整齊排列著(zhu)放(fang)茶(cha)的竹簍,身穿白大褂的李建(jian)勛正忙著(zhu)烘干(gan)茶(cha)葉(xie)。
“每年3月(yue)底到10月(yue)是昌寧(ning)的采茶(cha)(cha)季(ji),眼下(xia)正是春(chun)茶(cha)(cha)收獲的季(ji)節。”李建勛說(shuo),這些(xie)天來(lai),他時(shi)常進村入戶,到田間地頭參與組織春(chun)耕(geng)生產,指導茶(cha)(cha)農采摘管理。忙完村里的事,又回到茶(cha)(cha)廠收鮮(xian)葉、加工(gong)茶(cha)(cha)。
1992年出生的(de)李建勛是松山(shan)(shan)村(cun)黨總(zong)支副(fu)書(shu)記。他所在的(de)昌寧縣被譽(yu)為“千年茶(cha)鄉”,這里(li)種茶(cha)歷史悠久(jiu),茶(cha)葉資源豐(feng)富(fu)。松山(shan)(shan)村(cun)便是一個(ge)產茶(cha)大村(cun),村(cun)民們的(de)主要收入(ru)源于(yu)種茶(cha)。
從小生長于昌寧縣城的李建勛(xun),對茶(cha)葉有著深厚的感情。在(zai)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就讀期間,他特意選修(xiu)了制茶(cha)相關專業課程,并獲得高級茶(cha)藝(yi)師、評(ping)茶(cha)員、茶(cha)葉加工員等資(zi)格(ge)認(ren)證。
2015年大學畢業后,他(ta)來(lai)到(dao)松山(shan)村工(gong)作(zuo)(zuo)。有(you)一次,一位來(lai)松山(shan)村的“茶(cha)探(tan)”談起用傳統工(gong)藝制(zhi)作(zuo)(zuo)紅茶(cha),這啟發了李建勛的制(zhi)茶(cha)探(tan)索。
在昌寧傳統制茶(cha)(cha)(cha)工(gong)藝中,烘籠是用來(lai)烘干茶(cha)(cha)(cha)葉的(de)工(gong)具,但近年(nian)來(lai)已(yi)很少有人使用。查閱大(da)量資料(liao)、走訪當年(nian)制作紅(hong)茶(cha)(cha)(cha)的(de)“老茶(cha)(cha)(cha)人”、咨詢(xun)茶(cha)(cha)(cha)葉專家……為(wei)了做出地(di)道的(de)傳統紅(hong)茶(cha)(cha)(cha),李建勛把(ba)“老工(gong)具”變成制茶(cha)(cha)(cha)“新(xin)設(she)備(bei)”。
收鮮、烘干、審評……每道(dao)工序(xu)李建勛都嚴(yan)格把(ba)控。經過長(chang)時(shi)間試驗,他逐漸(jian)掌握(wo)了用烘籠(long)慢(man)火烘制傳統紅茶(cha)(cha)的方法。去年底,他與人合(he)伙辦起茶(cha)(cha)廠,開(kai)辟“大學生村官+公(gong)司+茶(cha)(cha)農(nong)”的茶(cha)(cha)產(chan)業發展模(mo)式(shi)。
烘干一(yi)(yi)批茶后(hou),李建勛仔細審(shen)評,然后(hou)與(yu)朋友們(men)一(yi)(yi)起坐下來品鑒,改進工藝。“我希望在不斷學習實踐中走好茶葉發展這(zhe)條路,帶動更多(duo)村(cun)民(min)增收,為鄉村(cun)振興貢(gong)獻(xian)一(yi)(yi)份力量(liang)。”他(ta)說。
兩年多來,李建勛在松(song)山村開展(zhan)茶(cha)葉技(ji)術培(pei)訓30余場(chang),對300多名學生和村民進行茶(cha)文化培(pei)訓。作為大(da)學生村官,他還幫(bang)扶兩戶建檔(dang)立(li)卡貧困(kun)戶,并經常走訪(fang)、指導他們種(zhong)植生態茶(cha)。
“采茶(cha)不(bu)能用(yong)指(zhi)甲掐,那(nei)樣容易造成茶(cha)葉損傷,做出(chu)來(lai)的(de)茶(cha)外觀(guan)和口感都不(bu)好(hao)。”剛制(zhi)完(wan)一批茶(cha),李建(jian)勛(xun)又(you)來(lai)到自己(ji)幫扶的(de)貧(pin)困(kun)戶李銀書家的(de)茶(cha)地(di)。
“小李總是把(ba)自(zi)己(ji)‘泡’在茶(cha)(cha)(cha)里,將種(zhong)植、管理、采摘、加工(gong)等各(ge)個環節(jie)的(de)新理念、新技術(shu)傳授給我們。”47歲的(de)李銀(yin)書家(jia)里種(zhong)了8畝茶(cha)(cha)(cha)葉,他一邊采茶(cha)(cha)(cha)一邊說。如(ru)今村(cun)里的(de)茶(cha)(cha)(cha)農逐步走上了生態發展的(de)路子,種(zhong)茶(cha)(cha)(cha)效(xiao)益穩步提(ti)升(sheng)。
近(jin)(jin)年(nian)來,松山村加大力度發展茶葉種(zhong)植產(chan)業,如今擁(yong)有(you)茶園面積(ji)近(jin)(jin)15000畝、小型茶葉加工(gong)廠42個。去年(nian)村里干茶產(chan)值2800萬元,農民人均純(chun)收入也從2012年(nian)的4400元提升(sheng)至8400元。
目前,松(song)山村還(huan)有4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計劃今(jin)年全部(bu)脫貧出列。李建勛(xun)說:“我會不斷探(tan)索,與村民(min)一(yi)起努力提升茶產業效益,讓這個傳統(tong)產業在脫貧致富路(lu)上煥發新的(de)生機。”
-
鄉村發展的“領頭雁”是如何煉成的?——江西“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助力鄉村振興
江西武寧縣太平山海拔1200米以上的茶葉基地,是江西“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海拔最高的教學實踐基地之一,一場有機茶種植的現場教學前不久在這里舉辦。2018-04-24 09:44:18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