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7月5日電 題:尋精神,守初心,強信心——“記者再走長征路”活動引發熱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朱超、馬(ma)云飛、張瑞(rui)杰
為(wei)慶(qing)祝(zhu)新中國成立70周年(nian),弘揚(yang)偉大(da)長(chang)征精神,中共中央(yang)宣(xuan)傳(chuan)部自6月11日起組織國內媒(mei)體(ti),赴紅軍長(chang)征經(jing)過的13個省區市進行“記者再走長(chang)征路”主題接力式采訪(fang)活動,引發(fa)社會強(qiang)烈關注和反響。
人們表(biao)示,跟(gen)著新聞(wen)工作者的足跡(ji),重溫長征壯烈歷程和偉(wei)大(da)長征精神(shen),對實現兩(liang)個一百年奮(fen)斗目標,在(zai)新長征路上續寫新篇章、創造新輝煌意(yi)義重大(da)。

6月22日,在廣東省南雄市烏逕鎮新田村,媒體記者在紅軍入粵第一仗舊址采訪廣東省南雄市史志辦原副主任李君祥(中)。?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喚醒民族記憶 感受長征精神
“壯麗70年·奮斗新(xin)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cai)訪(fang)活動6月11日啟動后,第一批(pi)記者即赴江西(xi)、福建、廣東等地進行(xing)采(cai)訪(fang)。第二(er)批(pi)赴湖南(nan)、廣西(xi)、貴州的(de)采(cai)訪(fang)正在進行(xing)中。
“85年前,中央(yang)紅軍8.6萬余人(ren)渡(du)過于(yu)都河,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征(zheng)程。”江(jiang)西于(yu)都中央(yang)紅軍長征(zheng)出(chu)發紀(ji)念(nian)館(guan)副館(guan)長張小平說(shuo),媒體(ti)記者在這里開展“再走長征(zheng)路(lu)”主(zhu)題采訪(fang),講述這場(chang)偉(wei)大的遠征(zheng),極具意義(yi)。“隨著(zhu)相關報道陸續鋪開,來紀(ji)念(nian)館(guan)參觀(guan)、感受(shou)的人(ren)越來越多。有觀(guan)眾表示,如果有機會(hui),很想(xiang)到紅軍長征(zheng)勝利會(hui)師的地方看(kan)一(yi)看(kan)。”
廣西桂林(lin)市全州縣鳳(feng)凰鎮(zhen)建安司村(cun)鳳(feng)凰嘴渡(du)口(kou),當年最后(hou)一批紅軍(jun)在此(ci)搶渡(du)湘(xiang)江。村(cun)民蔣士發說:“湘(xiang)江戰役是紅軍(jun)長征出發后(hou)最壯烈的一仗(zhang),留下許多(duo)(duo)感人(ren)故事。希望通過媒(mei)體的報道,讓更多(duo)(duo)人(ren)知道這段歷史(shi),珍惜(xi)今(jin)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wo)從學習強國平臺上了解(jie)到這次活動(dong),天(tian)天(tian)都(dou)看再走(zou)長(chang)征路的(de)報道,關(guan)注相關(guan)信息。”貴州省衛(wei)生干部(bu)進(jin)修學校工作人員(yuan)林小川(chuan)說,“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lai)的(de)?新(xin)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lai)的(de)?再走(zou)長(chang)征路,‘喚(huan)醒(xing)’了整個(ge)社會學習和傳(chuan)承長(chang)征精神,很有意義(yi)。”

蔣濟勇老人(中)在向記者講述紅軍渡過湘江的故事(6月29日攝)。 鳳凰嘴是著名的湘江渡口,位于廣西全州縣鳳凰鎮。渡口不大,一艘簡易鐵船固定在橫跨湘江的鐵索上,人們依靠擺渡人拉動鐵索過江。 80多年前,最后一批紅軍在這里渡過湘江。當時涉渡寬約百米的江面,猶如跨越天塹。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傳頌感人故事 傳揚為民初心
再(zai)走長征路,記者將(jiang)一路所聽感人故事(shi)傾注筆端、深情講述(shu)。
其(qi)中,長征路上“半條(tiao)被子”的故事報道(dao)后,感(gan)動(dong)了(le)許(xu)多讀者。人(ren)(ren)們通過這個(ge)感(gan)人(ren)(ren)故事,深切(qie)了(le)解到中國共產黨人(ren)(ren)任何時(shi)候都是為人(ren)(ren)民謀幸(xing)福的宗旨。
湖(hu)南汝城縣沙(sha)洲村村主(zhu)任(ren)朱向群是(shi)“半條(tiao)(tiao)被子”主(zhu)人公徐(xu)解秀的(de)后(hou)人。他說:“我要繼承‘半條(tiao)(tiao)被子’精神,為全村群眾謀發展、辦實事,讓鄉親們過(guo)上更加幸福美好的(de)生活。”
為人民(min)犧(xi)牲的紅軍戰(zhan)士(shi),永(yong)遠被人民(min)緬懷。
在湖(hu)南通(tong)道縣小(xiao)水大坡(po)界,記者聽當地紅(hong)軍長征研究專(zhuan)家講(jiang)述了這么一個(ge)故事(shi)。
“8位紅(hong)軍(jun)戰士(shi)在這里與敵(di)人戰斗(dou)到最后一刻,毅(yi)然(ran)從(cong)50多米高(gao)的(de)懸崖跳下,全(quan)部(bu)壯烈犧牲(sheng)。當(dang)地百姓冒著被殺頭的(de)危險,把(ba)紅(hong)軍(jun)烈士(shi)的(de)遺體(ti)掩埋好。他們知道,這些紅(hong)軍(jun)是為他們犧牲(sheng)的(de)……”
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紀念(nian)(nian)日,再走長(chang)征(zheng)路的記者(zhe)團與紅(hong)軍后人代(dai)表、當地黨員(yuan)干(gan)部在(zai)廣西興安縣湘江邊祭(ji)奠紅(hong)軍烈士(shi)(shi),在(zai)紅(hong)軍長(chang)征(zheng)突(tu)破湘江烈士(shi)(shi)紀念(nian)(nian)碑園集體重(zhong)溫(wen)入黨誓詞。
中國青年報記者謝洋說,當(dang)年紅軍憑借一往無前、九(jiu)死(si)不悔的堅定信念和不畏艱險、百折(zhe)不撓的精(jing)神走完(wan)漫漫征程,踐行為人民謀幸(xing)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這激勵著今天的我們。

這是位于廣西全州縣鳳凰鎮的鳳凰嘴(6月29日攝)。 鳳凰嘴是著名的湘江渡口,位于廣西全州縣鳳凰鎮。渡口不大,一艘簡易鐵船固定在橫跨湘江的鐵索上,人們依靠擺渡人拉動鐵索過江。 80多年前,最后一批紅軍在這里渡過湘江。當時涉渡寬約百米的江面,猶如跨越天塹。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繼承長征精神 激揚前行信心
長征,是充(chong)滿理想(xiang)和(he)獻(xian)身精神、用鋼鐵意志和(he)英雄氣概譜(pu)寫(xie)的人類史詩,留給后人巨大精神財富。
“記者把再走(zou)長征(zheng)路活(huo)動中采(cai)集(ji)到的(de)故事向社會傳(chuan)播,傳(chuan)遞了巨大(da)正(zheng)能量。長征(zheng)的(de)勝利(li)充(chong)分展示,有(you)這樣一種精神,就(jiu)沒有(you)什(shen)么克服不了的(de)困(kun)難。我們必須(xu)把前(qian)輩們歷經萬難打下的(de)江(jiang)山(shan)建(jian)設好。”廣東省(sheng)仁化縣城口鎮文(wen)化站站長黃(huang)本洲說(shuo)。
湖南日報記者(zhe)唐亞新表示:“希(xi)望、信(xin)心和(he)(he)使命感(gan),這是我感(gan)受到的決定紅軍長征(zheng)(zheng)勝利(li)的關鍵詞(ci)。漫(man)漫(man)征(zheng)(zheng)程中,紅軍在(zai)最困難的時(shi)候,都帶給沿(yan)途群眾希(xi)望和(he)(he)信(xin)心。在(zai)新時(shi)代的長征(zheng)(zheng)路上,作為(wei)新聞工作者(zhe),也(ye)要將這種希(xi)望、信(xin)心和(he)(he)使命感(gan)傳播出去。”
“從來沒有(you)天上(shang)掉下來的(de)幸福(fu),幸福(fu)都是奮(fen)斗出來的(de)。”紅(hong)軍(jun)烈士后代、福(fu)建長汀縣紅(hong)色文化講解員鐘鳴說,“長征精神是軍(jun)魂、黨魂和國(guo)魂,永(yong)遠值得我(wo)們(men)弘揚和傳承(cheng)。要不斷從中(zhong)汲取(qu)營養,鼓(gu)舞我(wo)們(men)在實現(xian)‘兩個(ge)一(yi)百年’奮(fen)斗目標,實現(xian)中(zhong)華民族偉大復興中(zhong)國(guo)夢的(de)新(xin)長征路上(shang)奮(fen)勇前行(xing)。”(采寫記者:高皓(hao)亮、吳(wu)劍鋒、袁汝(ru)婷(ting)、柳王敏、黃浩(hao)銘(ming)、李雄(xiong)鷹、劉斐(fei)、李驚亞)

6月22日,在廣東省南雄市烏逕鎮新田村,李梅德老人在講述紅軍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新聞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