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6月27日電 題:毛烏素治理:眾志縛流沙 塞外展新顏
新華社記者姜辰(chen)蓉(rong) 李(li)華 劉瀟
地(di)處毛(mao)烏素(su)沙(sha)漠的(de)陜西省榆(yu)林市(shi),歷史(shi)上曾(ceng)被無(wu)盡(jin)的(de)風沙(sha)困擾,糧田被埋、房屋(wu)被壓(ya),許多人(ren)流(liu)離失所。為了改變命運,在國(guo)家和當地(di)政府的(de)支持(chi)下,干部群眾眾志成城,對毛(mao)烏素(su)沙(sha)漠展開大規模治理(li)。如今,70年(nian)過(guo)去,這里數(shu)百萬畝流(liu)動(dong)沙(sha)地(di)披上綠裝(zhuang),曾(ceng)被稱為“駝城”的(de)榆(yu)林再無(wu)風沙(sha)之苦,塞(sai)上風景已換新顏。

1977年秋,陜西省榆林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民兵們向沙漠進軍(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6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陜西省榆林市高新區沙河公園。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54位姑娘挺進沙漠 征服昔日不毛之地
榆林(lin)市(shi)榆陽區(qu)補浪河(he)鄉(xiang)位于(yu)毛烏素沙漠(mo)腹地。新(xin)中國成(cheng)立前(qian),流沙越(yue)過長城,致(zhi)使(shi)榆林(lin)城3次南(nan)遷。到(dao)了20世(shi)紀(ji)70年代,補浪河(he)鄉(xiang)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沒(mei)。沙奪良田、沙進人退,許(xu)多群眾迫于(yu)生計遠走他鄉(xiang)。
為(wei)了(le)征(zheng)戰沙(sha)(sha)漠(mo),榆林(lin)全境(jing)吹響向“沙(sha)(sha)魔”宣戰的(de)沖(chong)鋒號。54位平均年齡18歲的(de)女民兵積極(ji)響應(ying)政府(fu)號召,扛起紅(hong)旗,卸掉(diao)紅(hong)裝,換上(shang)軍裝,以“灑(sa)盡渾身千滴汗,誓叫沙(sha)(sha)海變綠洲”的(de)豪情壯志,開始了(le)搏戰風沙(sha)(sha)的(de)艱難歷程。
“那時(shi)候,我(wo)們住著四處透(tou)風的柳笆庵(an),睡著一尺寬(kuan)的小土炕,吃著沙(sha)蒿煮土豆,喝著黃沙(sha)拌泥(ni)水,每天高強度(du)栽樹16個小時(shi),每把工具上都留下了(le)血印子,一些(xie)年齡(ling)小的女孩(hai)子還(huan)落下尿床病(bing)。為了(le)栽樹,愛(ai)美的姑娘們還(huan)剃了(le)光頭。”女子民(min)兵連第二任指導員席永(yong)翠回憶(yi)。
一次,姑(gu)(gu)娘們(men)推著木轱轆小車,連續60天從(cong)20里外挖來(lai)了(le)5000方(fang)黑土,墊出80畝(mu)育(yu)苗(miao)地(di)。就在幼苗(miao)長到寸把高時,一場風沙將幼苗(miao)全(quan)部(bu)掩(yan)埋。擦干淚水的姑(gu)(gu)娘們(men)用(yong)雙手把沙子刨開,再(zai)一棵棵扶正。沙子磨破了(le)手指(zhi),檸條戳爛了(le)手掌,她們(men)用(yong)戰天斗地(di)的精神,移走了(le)2000多方(fang)黃沙,保住(zhu)了(le)所有幼苗(miao)。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女子民兵連數十(shi)位姑娘硬是在(zai)毛烏(wu)素沙(sha)漠南緣推平沙(sha)丘800余(yu)座,營造防風固沙(sha)林帶(dai)33條,興(xing)修引水渠25公里,打機井15眼,有(you)效治(zhi)理荒(huang)漠14225畝,初(chu)步遏(e)制了沙(sha)害在(zai)補(bu)浪河鄉肆虐的局面。

陜西省榆林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連長席彩娥(左一)在治沙連展覽館給前來參觀的訪客進行講解(6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治沙大戶敢為人先 誓把荒沙變綠洲
在毛烏素沙地腹地,一(yi)面國旗隨(sui)風沙飄揚,身后(hou)是98歲(sui)治沙大戶(hu)郭(guo)成旺的新家,也(ye)是方圓(yuan)5公里唯一(yi)的住戶(hu)。
1981年到1985年,榆林(lin)市為鼓勵(li)群眾參與治沙事業,先后兩次開放政策,允許個人(ren)承包荒沙荒地,提出“誰造林(lin)誰受益”的政策。當時有(you)44萬(wan)戶農民承包荒地900多萬(wan)畝,涌現出不少千畝、萬(wan)畝造林(lin)治沙大戶,郭成旺(wang)就是其中一員(yuan)。
40多年(nian)前,郭成旺居住的(de)靖邊(bian)縣東坑鎮毛(mao)團(tuan)村可(ke)謂是“一(yi)年(nian)一(yi)場(chang)風,從春刮到冬”。“有時候一(yi)場(chang)風過,地(di)里(li)的(de)莊稼全被埋了,村里(li)人吃飯(fan)燒柴(chai)都(dou)很困難。”老人回(hui)憶說。
抱著強烈的(de)求生欲——擋住(zhu)風沙,有點柴燒,1985年(nian),年(nian)過花甲(jia)的(de)郭成(cheng)(cheng)旺承包(bao)了(le)村子北邊的(de)4.5萬畝沙地。“開始(shi)的(de)那些年(nian),風沙太大了(le),種(zhong)(zhong)下的(de)樹(shu)(shu)常(chang)常(chang)一晚上就給刮飛了(le)。”但郭成(cheng)(cheng)旺并沒有放棄,而是(shi)咬緊牙關(guan),種(zhong)(zhong)了(le)刮,刮了(le)再(zai)種(zhong)(zhong),慢慢地樹(shu)(shu)木扎下根,逐漸長(chang)成(cheng)(cheng)林子。
郭成旺年紀(ji)大了(le),他的兒(er)子(zi)、孫子(zi)接手繼(ji)續種(zhong)樹。祖(zu)孫三代人(ren),憑著“愚公移山(shan)”的精神,將4.5萬畝黃沙變成了(le)林區。
老(lao)郭(guo)24歲的(de)(de)曾孫郭(guo)濤大學(xue)畢(bi)業不久,這(zhe)個(ge)靦腆內(nei)斂的(de)(de)小伙子(zi)從小就對樹木有(you)著深厚的(de)(de)感情。他坦言,將繼(ji)(ji)承父輩的(de)(de)事業,繼(ji)(ji)續扎根沙漠,用(yong)科學(xue)的(de)(de)方法植樹造林。
星火代代傳。在(zai)治(zhi)沙大(da)戶的帶動(dong)下,曾(ceng)經一半面積為沙地的榆林(lin)市正在(zai)發生著驚(jing)人的變化:森林(lin)覆蓋(gai)率從(cong)0.9%提(ti)高到33%,860萬畝流(liu)沙全部(bu)得(de)到固定(ding)和半固定(ding),明沙已經難覓蹤跡。

陜西省治沙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治沙實驗林場里查看新引進的彰武松的生長情況(6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新生代科學治沙 踏入“沙海淘金”新征程
從20世紀50年(nian)代起,榆(yu)林治沙大致經歷了(le)飛(fei)播灌木(mu)、栽種喬(qiao)木(mu)、引進常綠樹(shu)種等(deng)3個階段(duan)。“60年(nian)代,我們在(zai)全國(guo)首(shou)創飛(fei)播技(ji)術,經過試(shi)驗推(tui)廣,花棒、沙蒿等(deng)灌木(mu)播撒在(zai)600多畝沙地(di)上。”陜西(xi)省治沙研究所(suo)副所(suo)長史社強說。
與(yu)飛播同(tong)(tong)時(shi)期推進(jin)的是,引進(jin)生活在(zai)中(zhong)國東(dong)北地區的樟子(zi)松(song)(song),填(tian)補毛(mao)烏素沙漠缺少常綠樹種的空白。治沙研究所正(zheng)在(zai)引進(jin)彰武(wu)松(song)(song)、班克松(song)(song)、長白松(song)(song)等樹種,探索不同(tong)(tong)樹種的混交林,同(tong)(tong)時(shi)嘗試與(yu)紅松(song)(song)嫁接,向“松(song)(song)子(zi)”要經濟效益。
“治沙大戶”張應龍想法更大膽,他要“沙里淘(tao)金”,向沙子要效益(yi),重構毛(mao)烏素的自然生態系(xi)統是(shi)他的目(mu)標。
他利用毛烏素沙(sha)漠天(tian)然(ran)形成的“新月(yue)狀”沙(sha)丘,試(shi)種葡(pu)萄、藍靛(dian)果等經濟作物(wu);自建試(shi)驗田,種植藍莓、黑莓、沙(sha)地紅棗等,希望沙(sha)區也能變成“瓜果之鄉”。
4年前(qian),張應龍(long)引進了幾十只(zhi)被(bei)稱(cheng)為(wei)“澳洲(zhou)鴕鳥”的鴯鹋,目前(qian)這(zhe)些鳥類已安(an)居繁育成功(gong)。他準(zhun)備將來把鴯鹋“家族”放養(yang)在(zai)初步進行生(sheng)態(tai)修(xiu)復的毛(mao)烏素沙(sha)漠中,以實現“動植物生(sheng)態(tai)圈”的重(zhong)建。
“鴯(er)鹋放到(dao)林地(di)里,不僅(jin)能除(chu)草除(chu)蟲,還能減輕防火(huo)壓力,成為沙漠生態實現(xian)自我修(xiu)復、自我循(xun)環的重要一環。”張應龍說(shuo)。
從(cong)治沙(sha)到用(yong)沙(sha),中(zhong)國(guo)治沙(sha)行動得到國(guo)際(ji)肯定。不久前,美國(guo)航空航天局(ju)發(fa)布報告表示,中(zhong)國(guo)植(zhi)被的增加量,占(zhan)到過去17年全(quan)球(qiu)植(zhi)被總增量的25%以(yi)上,位(wei)居(ju)全(quan)球(qiu)首(shou)位(wei),中(zhong)國(guo)植(zhi)樹造林(lin)貢(gong)獻最大。

4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五臺森林公園。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