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 題:風展紅旗如畫——來自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的紅色信仰報告
新華社記者謝良(liang)、劉(liu)斐、陳弘毅(yi)、吳(wu)劍鋒
這是一次生命的(de)偉大遠(yuan)征——
福(fu)建長汀誓師(shi)西征的紅(hong)(hong)九(jiu)軍(jun)團,寧化出(chu)發(fa)的紅(hong)(hong)三軍(jun)團第四(si)師(shi)、紅(hong)(hong)一軍(jun)團第十五師(shi)等(deng)將(jiang)士們(men),雖(sui)不知此(ci)去何方,但他們(men)有(you)一個(ge)信(xin)念:“改造中國”;
把一切(qie)獻給(gei)紅軍(jun)的(de)蘇區百(bai)姓,有一個(ge)心(xin)愿:“勝利了(le)紅軍(jun)就會回來”。
這是(shi)一次信仰的偉大勝(sheng)利——
黑云壓城城欲摧,他們堅信(xin):“跟(gen)著黨才(cai)有出路!”
長征萬里雄關道,他們堅(jian)信:“革命(ming)最終(zhong)會(hui)成功!”
相信就是(shi)力量(liang),信仰就是(shi)力量(liang)。

這是6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長汀縣城全景。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今(jin)天,走(zou)進長(chang)汀、寧(ning)化,無(wu)須(xu)刻(ke)意(yi)尋(xun)找,就(jiu)能感受到:當天色還是(shi)黝(you)黑時,他們信仰的翅膀,已(yi)迎著(zhu)曙(shu)光飛翔。紅土(tu)地上,風展紅旗如畫(hua)。
信心,令他們矢志追隨
中(zhong)復村觀(guan)壽公祠前,“紅九軍團長征二萬五千里零公里處”石碑靜立無聲。
一隊(dui)(dui)身(shen)著紅軍軍裝參觀的隊(dui)(dui)伍,整齊劃一拾級而入(ru)公祠。時光仿佛回到1934年9月30日。

位于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的觀壽公祠(6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正(zheng)是(shi)秋天,稻(dao)浪金黃。而(er)炮聲正(zheng)隆。紅(hong)九軍團誓(shi)師大會(hui)前的歌(ge)聲特別嘹(liao)亮,當天許多(duo)村的赤衛模范連、少先隊補充(chong)加入(ru)。
送(song)行的村民路過戰士身邊,就(jiu)順手把雞蛋、苞米(mi)塞進(jin)他(ta)的口袋;有的婦女(nv)趕(gan)了(le)十里路,尋見丈夫紅著眼說:“我不是拉你回家的,好好干(gan),等你回來(lai)”……
十送(song)紅(hong)軍,為(wei)何不舍?踴躍參軍,舍家為(wei)何?

6月17日,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觀壽公祠前,媒體記者在重溫當年紅軍長征前的場景。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一擔(dan)擔(dan)沾著泥巴(ba)的鞋可以作答——
出發(fa)前,區、鄉(xiang)蘇維埃政(zheng)府干部挑來群眾送來的一擔擔布鞋(xie)、草鞋(xie),戰(zhan)士們好奇(qi),許多鞋(xie)上怎么還沾著泥(ni)巴?
原因讓戰(zhan)士落(luo)淚。聽(ting)說紅軍又要出(chu)征,老百姓從腳上把鞋(xie)脫下來(lai),交給(gei)村里的(de)支(zhi)前隊。他們說:“鞋(xie)來(lai)不(bu)及(ji)做了,把這(zhe)些穿過的(de)鞋(xie)拿去吧,行軍打仗少不(bu)得。”
一雙沾泥(ni)的鞋,丈量出軍(jun)民的魚(yu)水之情。當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bai)姓(xing)親眼看到,紅軍(jun)把他們(men)從地主、民團、國民黨軍(jun)的壓迫下解救(jiu)出來,能(neng)不擁戴?他們(men)相信(xin),這的確(que)是一支為窮(qiong)苦(ku)人(ren)打(da)天下的隊伍!
長汀(ting)縣紅(hong)色文化(hua)講解員賴光耀的奶(nai)(nai)奶(nai)(nai),亦是送行(xing)百姓其中一個。紅(hong)軍長征(zheng)前(qian),她每天要挑兩擔糧食、物資,走60公(gong)里路,在主力紅(hong)軍長征(zheng)后,又(you)為當地游擊隊運糧。“年輕時走路用(yong)膝蓋太(tai)多了,結果奶(nai)(nai)奶(nai)(nai)才60多歲就走不(bu)動路了。”
60公里(li),兩(liang)條(tiao)腿。在擁戴的(de)人(ren)面(mian)前,何懼更(geng)(geng)長的(de)路,更(geng)(geng)高的(de)山?他(ta)們相信,一顆紅星就是(shi)一個(ge)希望(wang)!賴(lai)光耀說:“樸(pu)素的(de)情感讓他(ta)們就算(suan)一命(ming)換(huan)一命(ming),也要報答紅軍。”

6月17日,記者們列隊行進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的紅軍街(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中復村紅軍橋頭的(de)一道刻痕見證——
這(zhe)是一(yi)條紅軍(jun)招(zhao)兵(bing)的(de)(de)最低門(men)檻(jian):一(yi)支長槍加(jia)一(yi)柄刺刀的(de)(de)高(gao)度(du),大(da)約一(yi)米五。這(zhe)樣,可以確(que)保新兵(bing)背起槍,走上戰場。
紅軍橋上的(de)一幕,在戰士鐘根(gen)基此后戰斗生涯(ya)里一直難忘。行至(zhi)紅軍橋,向于都(dou)集(ji)結時,鐘根(gen)基和16個(ge)同村(cun)發小齊刷(shua)刷(shua)地(di)跪(gui)地(di)起誓:“誰活著(zhu)回來,就要替(ti)死去的(de)兄弟盡(jin)孝!”
20多年(nian)后,鐘(zhong)根(gen)基解甲歸田,履行(xing)起昔日的誓言,無(wu)論本村(cun)還是鄰村(cun),他都去幫助入(ru)殮抬喪(sang),直到耳聾背駝抬不動了為止。
在長汀,在寧化,參軍的(de)兒郎,少有人生(sheng)還。即(ji)便是這樣,許多身高不足(zu)的(de)少年在鞋(xie)里(li)墊上報(bao)紙,在鞋(xie)底綁上幾(ji)層(ceng)草,甚至晚上偷偷改矮刻痕,以達到參軍標準。
這是(shi)生(sheng)命的(de)丈(zhang)量,面(mian)對紅軍的(de)召喚,他(ta)們選(xuan)擇投(tou)身革(ge)命,向死而生(sheng),因為他(ta)們相信,只有共產(chan)黨才能救他(ta)們于水火,只有跟(gen)黨走(zou)才有出路(lu)。
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處(chu)長鐘兆云(yun)說,蘇(su)區(qu)的老百姓哪怕(pa)不大懂革命大道理,也都(dou)愿意相信紅(hong)軍所(suo)(suo)說的美好社會(hui),而這種(zhong)相信的來(lai)由之一,就是看(kan)到家家分田地(di),不再吃(chi)苦挨餓。所(suo)(suo)以,他們對共(gong)產(chan)黨和紅(hong)軍有信心。
這(zhe)信心,迸發(fa)出蘊藏在人(ren)民群眾中的蓬勃偉力(li)。
信念,令他們前赴后繼
長(chang)汀松(song)毛嶺(ling)上,鮮(xian)血浸入沙土,漫山杜鵑(juan)。
85年前,面對國民(min)黨軍火炮、飛機(ji)輪番轟炸、敵人三個整裝師瘋狂“圍剿”,紅(hong)軍和數以萬計的長汀地(di)方武裝堅守陣地(di)達七天之久。
在(zai)紅(hong)九軍(jun)團(tuan)撤出(chu)戰斗后,紅(hong)二十四師仍繼續捍(han)衛這個阻擋國(guo)(guo)民黨軍(jun)西進(jin)的重要關口,為掩護中央紅(hong)軍(jun)主(zhu)力集結(jie)長征(zheng)牽制了大量國(guo)(guo)民黨軍(jun)。此(ci)役,紅(hong)軍(jun)犧牲(sheng)4000余人。
陣地一(yi)(yi)次次被攻占,紅軍又一(yi)(yi)次次地奪取回來(lai);前面的戰士一(yi)(yi)個個倒(dao)下,后面的士兵又一(yi)(yi)個個拿起槍沖上去……

6月11日,媒體記者在長汀縣超坊圍屋(松毛嶺保衛戰戰地醫院)拍攝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一位被(bei)擔架抬下(xia)來(lai),胸(xiong)部中彈“開花”的戰士,抓著衛生(sheng)員的手說:“幫(bang)我包上,一會(hui)兒(er)我再(zai)上去打。”還(huan)沒(mei)來(lai)得及包扎,他卻再(zai)也無(wu)法醒來(lai)。
誰(shui)不珍愛(ai)生命?手握步槍、大刀的紅軍(jun),面對裝備精良的敵人,為(wei)什么能不畏犧(xi)牲、前赴后繼?
答案是信念。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zhi)則宏(hong)。信念戰勝恐(kong)懼,才有(you)英勇無(wu)畏。讓人民(min)過上好日子,就是他們前赴后繼的樸(pu)素志(zhi)向(xiang)。
“普通(tong)士(shi)兵和(he)老百姓(xing)或許不懂‘主義’,但他們(men)堅信(xin),就算自己(ji)死(si)了,只要革命成果(guo)保住了,子(zi)孫后(hou)代都能過上好日子(zi)。”長(chang)汀縣紅色文化講解(jie)員鐘鳴(ming)說,為別人而(er)活、為后(hou)世而(er)死(si),使得中華民(min)族生生不息延續下去(qu),這樣的奉獻也是“紅軍(jun)精神之魂”。

6月17日,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的觀壽公祠,媒體記者在重溫當年紅軍長征前的場景。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信念創造奇跡。有人(ren)驚嘆(tan):這些青年為了(le)勝利而甘(gan)于送命(ming)。他(ta)們是(shi)(shi)人(ren)還是(shi)(shi)神?
你能想象(xiang)一個師(shi),擔起后衛(wei)掩(yan)護中央紅軍數萬人的重任?
湘江(jiang)戰役(yi)中(zhong),6000名閩西(xi)子弟(di)組成的“絕(jue)命后衛(wei)師”紅(hong)三十四師為掩護主(zhu)力紅(hong)軍(jun)突圍,幾乎全部壯烈犧牲(sheng)。
接到作戰任(ren)務,這些(xie)貧苦的青年農民士氣旺盛。沒有人知(zhi)道命令下達的那一(yi)刻他們是(shi)否意識到,這或是(shi)永別。
中央(yang)紅(hong)軍部隊離他(ta)們(men)遠去,敵(di)人從各方向包(bao)圍而來,紅(hong)三十四(si)師孤立無援(yuan)——
尋(xun)找敵人薄弱的(de)地方突圍出(chu)去,到湘(xiang)南(nan)發展(zhan)游(you)擊(ji)戰爭;
萬一突圍不成,誓(shi)為蘇維埃共(gong)和國流盡最后(hou)一滴(di)血!
這就(jiu)是將士的(de)宣(xuan)言。胸懷信念,他們(men)與(yu)十幾倍于自己的(de)敵人殊死搏斗,他們(men)的(de)壯舉氣吞山(shan)河(he)。

6月16日,在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長窠頭村,鐘宜龍老人在松毛嶺戰斗無名烈士墓前介紹松毛嶺戰斗的歷史。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數據統計(ji)顯(xian)示(shi),在(zai)整個蘇區(qu)時期,閩(min)西先(xian)后有(you)10萬工農子弟參加紅軍和赤衛隊(dui),參加長征的中央主力紅軍8.6萬人中有(you)2.6萬閩(min)西兒女,到達陜北時僅(jin)存2000多人,長征每一(yi)華里就有(you)一(yi)位閩(min)西兒女倒下(xia)。
埃德加·斯諾(nuo)在《西行漫記(ji)》中(zhong)充(chong)滿激情地寫道:“這些千千萬(wan)萬(wan)青年人的(de)經久(jiu)不衰的(de)熱情,始終如(ru)一的(de)希望,令人驚詫的(de)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yan),貫穿著這一切。”
在理想面前選擇獻身,用(yong)意志和勇氣對(dui)抗險阻,這(zhe)就是紅(hong)軍將(jiang)士(shi)之所以譜寫出壯麗史詩的根本(ben)所在。
1935年(nian)1月,唐義貞(zhen)在長汀被國民(min)黨(dang)軍抓獲前,將(jiang)一份黨(dang)的機(ji)密文件(jian)吞入肚中,國民(min)黨(dang)軍竟(jing)殘(can)忍地剖開她的腹(fu)部,予以殺害,時年(nian)25歲。
同年2月(yue),何叔衡(heng)在長(chang)汀遭國民(min)黨(dang)軍圍捕,不愿拖(tuo)累隊(dui)伍,縱身(shen)跳(tiao)崖后被槍殺,時(shi)年59歲。
同年6月(yue),瞿秋白在(zai)長(chang)汀坦(tan)然(ran)走向(xiang)刑(xing)場,用俄語高唱(chang)《紅(hong)軍歌》《國(guo)際歌》,從(cong)容就義,時(shi)年36歲。
……
那一刻,他們放棄了(le)生命(ming),卻(que)沒有放棄“必定(ding)(ding)為革(ge)命(ming)奮斗”的堅(jian)定(ding)(ding)信念。
信仰,令他們堅韌不折
直到40年前,羅廣茂在拆建家中(zhong)谷倉時(shi),發現了(le)被油紙布包裹(guo)的軍號譜,霎時(shi)淚流滿面,失(shi)聲痛哭。
這本用于(yu)行軍(jun)打仗的“密碼本”,他視(shi)同生命。1934年,羅(luo)(luo)廣茂作(zuo)戰負傷四處藏(zang)匿(ni),顛沛(pei)流離中軍(jun)號譜不知(zhi)去(qu)向。解放(fang)后(hou),羅(luo)(luo)廣茂多次在(zai)長汀、寧化尋找(zhao)未果。心結化不開,他常常獨自坐在(zai)院(yuan)中,翻出(chu)號嘴,吹(chui)上幾段,然后(hou)緊緊攥(zuan)在(zai)手(shou)里(li)。
上(shang)交組織的那一(yi)刻,老人興(xing)奮得像個孩子。對他而言(yan),40多(duo)年(nian)漫長等(deng)待,每一(yi)天都是煎熬,這(zhe)天終于實現(xian)了當初(chu)“人在,號譜就(jiu)在”的諾言(yan)。
是(shi)什么力(li)量支配(pei)他能夠(gou)忍受(shou)痛苦(ku),為(wei)之等待,為(wei)之傾心?

6月11日,媒體記者在長汀縣超坊圍屋(松毛嶺保衛戰戰地醫院)觀看展覽。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翻閱中央紅軍主力開啟載入人類史冊(ce)的(de)長征史,我(wo)們尋找(zhao)答案——
在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jun)犧(xi)牲的路上,他們愈挫愈勇、英(ying)雄輩出;在途中被打(da)散了(le)、負傷(shang)了(le),但他們找尋(xun)隊伍的腳步卻從未停止。
龍巖(yan)籍紅軍烈士張仰的孫子張敏說:“這(zhe)就是信仰的力量。”
長征中(zhong)擔任紅三(san)十四師101團(tuan)參謀的張仰在廣西左江負傷,傷情略好便取道(dao)尋(xun)找部隊,沿途求乞,終(zhong)于回到龍巖游擊(ji)區找到黨(dang)組(zu)織(zhi)。
張敏說,信仰(yang)在支(zhi)撐著(zhu)爺爺,“只要尚存(cun)一息,就(jiu)要找到組(zu)織”。

6月17日,記者們在松毛嶺戰役紅軍陣地舊址進行體驗式采訪。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三年(nian)留守蘇區(qu)的(de)游擊(ji)戰(zhan)中(zhong),國(guo)民(min)黨軍采用“車干池塘水(shui)(shui),捉盡水(shui)(shui)底(di)魚”的(de)狠辣手段,隔絕了(le)游擊(ji)隊(dui)與群眾(zhong)的(de)一切聯系(xi),致使游擊(ji)隊(dui)一連(lian)數月無糧(liang)吃、無衣穿,甚至(zhi)完全靠野草、野果、野菜充(chong)饑。游擊(ji)隊(dui)員們(men)依(yi)然(ran)英勇作戰(zhan),多次打擊(ji)了(le)敵人,并發(fa)展壯(zhuang)大了(le)隊(dui)伍。
懷著信仰去戰斗,他們就有(you)了雙重武裝!
國際社會越來(lai)(lai)越多(duo)人認為(wei),紅(hong)軍長(chang)征是20世紀最(zui)能影響(xiang)世界前途的(de)重(zhong)要事件之一。他們也在追(zhui)問,這支(zhi)隊伍(wu)衣衫襤褸、缺(que)槍(qiang)少彈,信(xin)仰從何(he)而來(lai)(lai)?
這信(xin)仰來(lai)自黨對真理的孜孜追尋。
在嚴酷的(de)(de)(de)戰爭環(huan)境與(yu)悲壯的(de)(de)(de)革命(ming)征程(cheng)中,這種追尋(xun)也從未止步。三灣改編,確立“黨指(zhi)揮槍”“支部(bu)建在連上”的(de)(de)(de)根本(ben)原則;古田(tian)會議,確立“思(si)想建黨、政治建軍(jun)”的(de)(de)(de)鮮明底色……一支農民(min)為主的(de)(de)(de)軍(jun)隊建設成(cheng)了強大(da)的(de)(de)(de)新型人民(min)軍(jun)隊。
這信(xin)仰來自黨(dang)的(de)宗旨在人民群眾中的(de)扎根實踐。
長征(zheng)是宣言書,長征(zheng)是宣傳隊,長征(zheng)是播種機。
一組數據讓人慨嘆(tan):
在長汀,1.72萬青年參加紅軍,平均每12個人,就有1人參加紅軍;
在寧化,長征前夕民眾廣泛支前,共籌集糧食950多萬斤(jin)、錢款54萬元
……

6月16日,鐘宜龍老人(中)在向媒體記者講述整理烈士名單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若要紅旗飄萬(wan)代,重在教(jiao)育下(xia)一(yi)代。”91歲(sui)的(de)鐘(zhong)宜龍在長汀家中的(de)這對(dui)門聯,刻畫了(le)閩西大地上人們對(dui)長征精神、紅色基因的(de)傳承(cheng)。
鐘宜龍(long)一家(jia)有40名烈士。2016年,鐘宜龍(long)自費20多萬元將祖屋修(xiu)繕一新(xin),把半(ban)個(ge)世紀(ji)來搜集(ji)的長征(zheng)故(gu)事張貼(tie)到(dao)墻上,做成一個(ge)草根紅色文(wen)化展。
“萬里江河總有源。”鐘宜龍(long)說,“我(wo)只希望把他們的(de)光輝(hui)事跡傳承(cheng)下去,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參與采(cai)寫:李松、梅常(chang)偉、劉羽(yu)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