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爭平工作照(2013年8月12日攝)。一生執著于一條線——青藏鐵路,專注于一件事——研究凍土,這就是劉爭平!劉爭平今年47歲,1993年從西安科技大學畢業后到蘭州工作,成為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科研人員,從此與鐵路結緣。新華社發
新華社拉(la)薩6月13日電(dian)(記者張(zhang)京品、王軍)一生執著于(yu)一條(tiao)線——青藏鐵(tie)路,專注于(yu)一件事——研究凍土,這就是(shi)劉爭平!
劉爭平今年47歲,1993年從(cong)西(xi)安科(ke)技大學畢業后到(dao)蘭州工作,成為(wei)中鐵(tie)第一勘察設計(ji)院集團有(you)限(xian)公司(si)的一名(ming)科(ke)研人員,從(cong)此與(yu)鐵(tie)路(lu)結緣(yuan)。
青藏鐵(tie)(tie)路(lu)(lu)是新世紀國(guo)家重點(dian)工程。2000年,劉爭平走上高原,成為青藏鐵(tie)(tie)路(lu)(lu)的“探路(lu)(lu)者(zhe)”。
困擾青藏鐵路(lu)建(jian)設最大(da)技術難(nan)(nan)題是(shi)(shi)高(gao)原凍(dong)(dong)土(tu)。“凍(dong)(dong)土(tu)是(shi)(shi)含(han)有(you)冰的各種(zhong)巖石和土(tu)壤(rang),受工(gong)程(cheng)的影(ying)響,極易產生(sheng)融化(hua)下沉。”劉(liu)爭平說,青藏鐵路(lu)修(xiu)建(jian)過程(cheng)中,要穿越(yue)連續多年凍(dong)(dong)土(tu)區550公(gong)里。如(ru)何保證修(xiu)建(jian)中凍(dong)(dong)土(tu)不融沉、路(lu)基(ji)保持(chi)穩(wen)定,被西方鐵路(lu)界認為是(shi)(shi)“無法攻(gong)克(ke)的世界性難(nan)(nan)題”。
從(cong)2000年(nian)到2001年(nian),劉爭平和同(tong)事迎冰雪(xue),蹚(tang)河水(shui),戰黃沙,努力獲取準確的凍土數據(ju)。
“最難受的(de)是在(zai)五道梁兵站過夜(ye)(ye),半夜(ye)(ye)經常被(bei)凍醒、缺氧(yang)憋醒,成宿成宿睡不著,有時候(hou)真(zhen)的(de)覺得自己(ji)快堅持不下去了(le)。但想(xiang)著凍土研(yan)究(jiu)事(shi)關(guan)青藏鐵路的(de)建設,熬一熬,就堅持下來了(le)。”劉爭平(ping)回(hui)憶。
他的搭檔胡(hu)濤告訴記者,五道梁(liang)海拔約4700米,到五道梁(liang)的第二天(tian),劉爭(zheng)平(ping)在洗(xi)碗的時候就暈了過去(qu),大(da)家勸他下(xia)(xia)山“緩一緩”,但他堅持不下(xia)(xia)山。
靠著這份堅持,劉(liu)爭平和他(ta)的(de)(de)團隊經過艱苦的(de)(de)現場(chang)調查,獲取了12萬組數(shu)據,組織完成(cheng)了青(qing)藏鐵(tie)(tie)路(lu)沿線凍土(tu)(tu)區800多個(ge)地溫觀(guan)測孔的(de)(de)測試工(gong)(gong)作,繪制了國內首張(zhang)1:200000大(da)比例尺的(de)(de)《青(qing)藏鐵(tie)(tie)路(lu)凍土(tu)(tu)地溫分區圖》,創新(xin)形成(cheng)世界(jie)領(ling)先(xian)的(de)(de)整套凍土(tu)(tu)綜(zong)合勘察技術,編制完成(cheng)凍土(tu)(tu)工(gong)(gong)程技術的(de)(de)“中國標準”,為(wei)青(qing)藏鐵(tie)(tie)路(lu)建成(cheng)世界(jie)一流高原凍土(tu)(tu)鐵(tie)(tie)路(lu)鑄就“定海神針”。
2008年,憑借在青藏(zang)鐵路建設過程中“多(duo)年凍土的(de)技(ji)術處理措施”的(de)研究成果,劉爭平榮獲“國家(jia)科技(ji)進步特等獎”。
奮斗(dou)沒有終點。青藏(zang)鐵路(lu)剛建成通車(che),其延伸(shen)段——拉日鐵路(lu)就進(jin)入勘(kan)察設(she)計階段,劉爭平繼續為高(gao)原鐵路(lu)“探路(lu)”。
拉(la)日鐵(tie)路是我國目前(qian)穿越地熱區間最(zui)長、區間地熱溫度(du)最(zui)高的鐵(tie)路,鐵(tie)路經過地熱段長約47公里,探明最(zui)高熱泉溫度(du)達88℃。
2010年拉(la)日鐵路(lu)定測(ce)期間(jian),劉爭平每月至少要跑5趟,行程(cheng)近3萬(wan)公里,主持繪制了(le)我國第一張(zhang)雅魯(lu)藏布江峽谷區1:10000地溫(wen)點分布圖(tu),為鐵路(lu)選線、工(gong)點布置提供了(le)最(zui)直觀的依據。
在青(qing)藏高(gao)原的18年里(li),劉爭平累(lei)計行程(cheng)超(chao)過11萬公里(li),用自己艱(jian)辛而堅定的足跡,換來寶貴的凍(dong)土(tu)數據,讓高(gao)原鐵(tie)路不(bu)斷向前延伸。
執一(yi)事,終(zhong)一(yi)世(shi)。今年(nian)年(nian)初,劉爭(zheng)平獲得(de)首屆“藏地工匠”光榮(rong)稱號。他說(shuo):“人這(zhe)一(yi)輩子(zi),能干好一(yi)件事就(jiu)夠了(le)。”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