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hua)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董瑞豐)距離(li)汶(wen)川地震即將10年(nian)之(zhi)際,中國(guo)科學院遙感與(yu)數字地球(qiu)研(yan)究所編制的《重(zhong)大自然(ran)災害災后恢復重(zhong)建遙感監測圖集(ji)》近(jin)日由中國(guo)地圖出版(ban)集(ji)團出版(ban),為災后重(zhong)建提供參(can)考。
這部圖集以高分(fen)辨(bian)率衛(wei)星和(he)(he)航空遙(yao)感(gan)為主要監測數據源(yuan),結合基礎(chu)地(di)理和(he)(he)社(she)會經濟等(deng)資料,針對人員轉移安置、交通基礎(chu)設施(shi)重(zhong)(zhong)建、人口與產業恢復(fu)(fu)、公(gong)共服務(wu)發展、生態環境修(xiu)復(fu)(fu)、災害(hai)防治(zhi)、土地(di)利用(yong)和(he)(he)重(zhong)(zhong)點災區等(deng)恢復(fu)(fu)重(zhong)(zhong)建規劃的重(zhong)(zhong)要內容,選取災害(hai)發生以來(lai)的典型(xing)時間段或年(nian)份,通過圖表、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詳細展示了2008年(nian)以來(lai)汶川特(te)大(da)地(di)震、玉樹地(di)震、舟曲特(te)大(da)泥石流、蘆山地(di)震、魯(lu)甸地(di)震等(deng)5個重(zhong)(zhong)大(da)自(zi)然災害(hai)災后恢復(fu)(fu)重(zhong)(zhong)建規劃實施(shi)基本情(qing)況。
該圖集主編、中科院遙感(gan)地球所研(yan)究(jiu)員(yuan)王世新說,充分利用遙感(gan)技術的(de)優勢開展重建規劃實施(shi)的(de)動態(tai)監測,實現對重建決(jue)策的(de)有(you)效服務,是(shi)科研(yan)工作者的(de)使(shi)命和擔當。
- 
中科院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見證汶川地震等災后重建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9日發布消息說,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前夕,該所王世新研究員領銜主編的《重大自然災害災后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已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5月初開始發行。王世新介紹說,重大自然災害災后恢復重建意義重大,建設新家園是災區民眾的熱切期盼,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2018-05-09 22:23:2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