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3日電 題:四川志愿者:從啟蒙到成熟
新華社記者董小紅(hong)、吳(wu)曉(xiao)穎、吳(wu)文詡
志愿(yuan)精神(shen)恒久,化作點滴行(xing)動。十年間,廢墟上崛起新家園,從汶川(chuan)地(di)震中萌發的(de)志愿(yuan)精神(shen)之火越燒越旺(wang),成為靚麗(li)的(de)青春風景。
在(zai)五四青年(nian)節來臨(lin)之際,走(zou)近青年(nian)志愿者,傾聽(ting)他(ta)們(men)從啟蒙到(dao)成熟(shu)的故事,尋(xun)找和思(si)考志愿服(fu)務的未(wei)來。
志愿精神在地震中萌芽
“那次地震,激發了我內(nei)心(xin)做公益(yi)的(de)欲望。”剛(gang)從公益(yi)服務中(zhong)趕來(lai),錯過午飯時間,撕(si)開(kai)一包餅干(gan)就吃(chi)起來(lai),利(li)落干(gan)練的(de)杜燦(can)燦(can)笑著說。
十年(nian)間,杜(du)燦燦已從北(bei)川中(zhong)學(xue)的(de)一名學(xue)生,成長為成都(dou)公益組織(zhi)“愛有(you)戲”的(de)負責人。
“世界讓(rang)我遍(bian)體鱗(lin)傷,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地震后,她積(ji)極參與(yu)志(zhi)愿(yuan)服務。
像(xiang)杜燦(can)燦(can)一樣,地(di)震激(ji)發了很(hen)多(duo)年輕人投身志愿服務(wu)(wu)的熱情(qing),志愿服務(wu)(wu)精神在災(zai)區撒(sa)下(xia)蓬勃發展的種(zhong)子。
“在(zai)激勵別人時(shi),我也會(hui)自(zi)我反思,逼迫自(zi)己不能頹廢,我們在(zai)共(gong)同成長。”四川大(da)學經濟管理專業大(da)三學生張星(xing)說。
張(zhang)星(xing)是(shi)“五彩(cai)(cai)石”活(huo)動的(de)一(yi)名(ming)(ming)志愿(yuan)者(zhe)。“五彩(cai)(cai)石”孕育于(yu)汶川(chuan)震后,通(tong)過在(zai)校(xiao)大(da)學生(sheng)與(yu)災區中小學生(sheng)結對進行“作文與(yu)書信(xin)交流”,幫助受災學生(sheng)重(zhong)建心靈(ling)家園。在(zai)四川(chuan)大(da)學,目前有近2000名(ming)(ming)像張(zhang)星(xing)一(yi)樣的(de)在(zai)校(xiao)生(sheng)參與(yu)了這項志愿(yuan)活(huo)動。
那場大地震,也改變了李嘉輝的(de)人生選擇。
“如果沒有那場地震,或許我現在正過著朝(chao)九晚五的(de)生活。”29歲的(de)李嘉輝說(shuo),本(ben)科(ke)學的(de)土木工程專業,他本(ben)想畢業后找(zhao)份對口工作。
地震當天,他(ta)跟(gen)隨志愿(yuan)(yuan)者團隊,到(dao)(dao)了極重災(zai)區都江堰。那段時間看(kan)到(dao)(dao)的(de)(de)、聽到(dao)(dao)的(de)(de),讓他(ta)內心受到(dao)(dao)前所(suo)未有(you)的(de)(de)震撼(han)。從那時起,志愿(yuan)(yuan)精神的(de)(de)種子在李(li)嘉輝內心扎(zha)下了根。
據共青團四川省委統計,“5·12”抗震救災中,受災地區累計接受志(zhi)愿(yuan)(yuan)者(zhe)報名118萬(wan)(wan)余(yu)人(ren),有組織(zhi)地派(pai)遣志(zhi)愿(yuan)(yuan)者(zhe)18萬(wan)(wan)余(yu)人(ren),開展志(zhi)愿(yuan)(yuan)服(fu)務178萬(wan)(wan)余(yu)人(ren)次。
“從(cong)汶川地震起(qi),中國志愿(yuan)者瞬間爆發出(chu)巨大能(neng)量(liang),志愿(yuan)服務領(ling)域(yu)也因此誕生了(le)一(yi)個新名詞——‘應(ying)急志愿(yuan)者’。”共(gong)青團(tuan)四川省(sheng)委(wei)社會聯(lian)絡負責人說。
讓每一份志愿力量專業化
汶川地震時,段志秀在北川中(zhong)學讀(du)高中(zhong),目睹(du)好友離去,親歷了深(shen)入骨髓(sui)的截肢疼痛。她帶著心靈的創傷(shang)走進“五(wu)彩(cai)石(shi)”,逐漸重拾對未來的信心。現在,她已是(shi)一名研究(jiu)生(sheng)了。
“五(wu)彩(cai)石”活(huo)動發起(qi)人、四川大(da)學教授(shou)肖旭(xu)說(shuo),十年間(jian),“五(wu)彩(cai)石”從未間(jian)斷(duan),目前參加(jia)的高校志愿者已達2萬余名,結對中小學范圍從四川擴(kuo)大(da)到云貴渝(yu)地區。
十年(nian)間,志愿服(fu)務范圍在(zai)擴展,志愿者在(zai)成長(chang),越來越專業化(hua)、規(gui)范化(hua)。
“當時志(zhi)愿服務(wu)是零散(san)的,想得(de)很(hen)簡單,現在我們思(si)考很(hen)周全(quan),想得(de)很(hen)長(chang)遠。”杜燦燦說。
李嘉輝(hui)說,志(zhi)愿服務需要熱情和奉獻(xian),但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尤其(qi)在大災大難中(zhong),更需要專業、及時(shi),不能(neng)盲目“上場”。
“災(zai)區的援(yuan)助不是短(duan)短(duan)的十幾天,可能會是漫長的幾年,作為專業(ye)志(zhi)愿者,我們需(xu)要將援(yuan)助進行到底!”成都授(shou)漁公益發展(zhan)中心副秘書長董(dong)明珠(zhu)說。
四川(chuan)汶川(chuan)、青海玉樹……自然災害發生時,董明珠總(zong)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她看來,志愿服務要持久,需要充分利(li)用(yong)經驗和知識,以專業化凝聚每一份志愿力量。
志愿服務精神就在身邊
“每(mei)次災難,是傷痛也是考驗,帶來(lai)的是進步與(yu)發展。”共(gong)青團四川(chuan)省委社會聯絡負責人說,從汶川(chuan)地(di)震(zhen)(zhen)18萬余名(ming)志愿者涌入四川(chuan)災區(qu),到蘆山地(di)震(zhen)(zhen)后(hou)培育(yu)帶不(bu)走的本(ben)土公益社會組(zu)織(zhi),再到九寨(zhai)溝震(zhen)(zhen)后(hou)的有序救援(yuan),十年(nian)間,志愿者和社會組(zu)織(zhi)迅(xun)速成長,專業化(hua)水平日(ri)益提升,能更(geng)從容應對(dui)災難,全方位(wei)參與(yu)社會治理實踐。
“從汶川地(di)震中一路(lu)走來,志(zhi)愿(yuan)(yuan)服務已(yi)經根植于(yu)我們(men)內心(xin),志(zhi)愿(yuan)(yuan)精神就在我們(men)身邊。”杜燦燦說。
目(mu)前,成都“愛有戲”公益組(zu)織已在市(shi)內1000多個社區扎下根來,現有專職社會工作者212名,從(cong)事社區互助、社區教育等公益活動,讓志(zhi)愿服務精神感召更多身邊的人(ren)。
“志(zhi)(zhi)愿服務不僅在(zai)偏遠山區,我們每個人身(shen)(shen)邊也有很多需(xu)要幫助的(de)人,從(cong)身(shen)(shen)邊做起(qi),從(cong)社區開始,讓志(zhi)(zhi)愿服務更(geng)加常態化(hua)。”杜燦燦說(shuo)。
“如今很多公益(yi)組(zu)織將快閃、跑酷等(deng)年(nian)輕人喜歡的新(xin)事物引進來,有助于培(pei)養全民(min)參與志愿(yuan)服務的氛圍。”李嘉輝說。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