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月30日電? 題:“黃土地”刷出“新顏值”:延安兩千萬畝“林海”誕生記
新華社記者
曾經(jing)的延(yan)安,是紅色(se)(se),亦是黃色(se)(se)。
紅色(se),是延安的精(jing)神(shen)氣質(zhi)。這片革命(ming)(ming)圣地激勵(li)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牢記使命(ming)(ming),永遠奮斗。
黃色(se),是延安的自然之色(se)。延安全(quan)境是典型的黃土(tu)高原(yuan)丘陵(ling)溝壑地貌。
如今的延安(an),卻是(shi)紅色(se)+綠色(se)!
自1999年迄(qi)今,延安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dou)”,在水(shui)資(zi)源緊張、栽植難(nan)度高等惡劣自然條(tiao)件下,累計完成(cheng)2000多萬畝土地綠化(hua),將陜北地區的(de)綠色(se)整體向北推移約400公里,實現了由黃(huang)到綠的(de)“顏值”巨變。
黃土地上的“林海奇跡”
農歷大寒前夕,廣袤的陜北大地雪后初(chu)霽,正(zheng)迎來新一輪的解凍(dong)與復蘇。
站(zhan)在延川乾坤灣鎮海(hai)拔850米的(de)山(shan)巔極目遠眺,黃土高原溝(gou)壑縱橫,幾乎每座塬、每道梁都有成片的(de)棗樹(shu)或槐(huai)樹(shu),不畏嚴寒、迎風傲(ao)立。
“大寒過后(hou)是立(li)春(chun),那時林子(zi)綠了,就看(kan)不見(jian)黃(huang)土了。”乾坤灣鎮龍(long)耳村的(de)馬富(fu)慧(hui)指(zhi)著遠處(chu)的(de)群山說。
相(xiang)比于古老的黃土地,這些為大(da)地增綠的樹(shu),大(da)多“十(shi)七八歲”。每(mei)棵(ke)樹(shu),都(dou)對應著一個人(ren)或一個家(jia)庭。
1999年,延安(an)響應國家“退耕還林”號(hao)召,開(kai)啟大規模生態修復工程,旨在改變老(lao)區人民“越墾越窮(qiong)、越窮(qiong)越墾”的生存(cun)怪圈。
“一(yi)畝山(shan)地,一(yi)年毛收入不到一(yi)百(bai)元。”這筆(bi)經濟賬(zhang),龍耳村村民郝(hao)翠珍至今仍記得,補償款是每年每畝160元,“種(zhong)樹更劃(hua)算。”
當(dang)年的延安,群山裸露(lu),水土流(liu)失(shi)(shi)面積(ji)達(da)2.88萬平(ping)方公里,農村耕地大多處在水土流(liu)失(shi)(shi)嚴(yan)重的黃(huang)土山上(shang),連農用車都進不去(qu)。
郝翠珍(zhen)用(yong)架子(zi)車(che)先(xian)將(jiang)免費的樹(shu)苗拖到路邊,再(zai)肩扛背馱運上山。“先(xian)挖出8米(mi)長、1米(mi)深的蓄(xu)水溝,再(zai)把樹(shu)種下(xia)去(qu),栽了(le)五六年(nian),才(cai)把自家的地還完。”
郝翠(cui)珍的故事,也是千萬(wan)個延安農村家(jia)庭的真實經歷。
守得經久寂寞,終見滿山(shan)繁華,這場(chang)堅持了十(shi)九年、至今仍(reng)在進行的(de)“綠(lv)色革命”,帶給延安人最直觀的(de)感受,就(jiu)是(shi)“沙(sha)塵暴少了”。遙(yao)感衛星圖顯示,過去十(shi)多年,退耕還林(lin)將陜北地區(qu)的(de)綠(lv)色整體(ti)向北推移(yi)約400公(gong)里,堪稱奇(qi)跡(ji)。
“圣地紅”永不褪色
從(cong)“自然黃”變為“人工綠”,圣地延安(an)的(de)“紅色氣質”愈(yu)加熠熠生輝(hui)。當年延安(an)廣大(da)黨員干部(bu)率先(xian)垂范,成為響應退耕還林的(de)先(xian)鋒(feng)隊。志(zhi)丹、吳(wu)起(qi)、子長,很多溝溝坎(kan)坎(kan)里退耕的(de)第(di)一片綠,大(da)多出自老(lao)黨員、村干部(bu)。
子長縣重耳村村支(zhi)部書記劉(liu)世仁記得,一開始(shi)老百(bai)姓憂心忡忡。無奈之下,他自己上山“立樣本(ben)”,把家里12畝地全種了(le)樹(shu)苗。劉(liu)世仁如期領到了(le)糧(liang)補(bu),鄉親們紛紛上山種樹(shu)。僅1999年,重耳村就退耕兩百(bai)多畝。
對南(nan)泥灣村老黨(dang)員侯秀珍來說,“父輩開荒我造林”是她家兩代黨(dang)員的寫照(zhao)。
侯秀珍的公(gong)公(gong)劉寶(bao)寨,曾是(shi)三(san)五九(jiu)(jiu)旅(lv)九(jiu)(jiu)團(tuan)九(jiu)(jiu)連副連長,一(yi)生(sheng)最驕傲的經歷(li),就是(shi)和戰友(you)一(yi)起將南(nan)泥灣變成(cheng)了好江(jiang)南(nan)。
五(wu)十多年(nian)后,作(zuo)為村(cun)里的婦女(nv)干部,侯秀(xiu)珍帶(dai)頭扛起了鐵锨與镢頭。“老一輩當年(nian)保家衛國,不(bu)開(kai)荒站不(bu)住(zhu)腳;現在我把樹補回來,給(gei)子孫留(liu)個好生態(tai)。”
自家十多畝(mu)山地全部退耕,南泥灣變(bian)成了林(lin)地花海,侯秀珍也很驕(jiao)傲。
和(he)侯秀珍一樣,當年很多率領群眾上山(shan)種樹的(de)黨(dang)員干(gan)(gan)(gan)部(bu)如(ru)今都已青絲(si)變華發,但他(ta)們親手種下的(de)樹苗,如(ru)今亭亭如(ru)蓋,正值芳華。“‘自力更生(sheng),艱苦奮斗’是延(yan)安精神(shen)的(de)應(ying)有(you)之義,作為黨(dang)員干(gan)(gan)(gan)部(bu),就得率先(xian)垂范。咬定青山(shan)不放松(song),一任接著一任干(gan)(gan)(gan)。”
截至目(mu)前,延安累計(ji)完(wan)成(cheng)造林2046.5萬畝,其中(zhong)退耕還林1077.46萬畝,植被覆蓋度由(you)2000年的46%提(ti)高至目(mu)前的70%左右。2016年,不少人印象中(zhong)“黃土飛揚(yang)”的延安,獲(huo)得了“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綠色生態開啟新征程
從“木”到“林”,由“林”到“森”,“綠色”帶來的(de)一連(lian)串(chuan)“驚(jing)嘆號”,不斷(duan)刷新著人(ren)們對(dui)延安(an)這(zhe)片“黃土(tu)地”的(de)認(ren)知。而一批新物種的(de)出現,正(zheng)是生態好(hao)轉的(de)有力(li)證(zheng)明。
2017年,黃龍縣發現原麝,這是陜(shan)北地區首次發現活體原麝。
鴛鴦(yang),也于(yu)2015年現身吳起廟(miao)溝鎮。此(ci)前70多(duo)年,這種吉祥鳥(niao)只活在(zai)陜北民間的(de)繡花樣(yang)上。
全縣新(xin)物種研究,這是吳起縣林業局(ju)局(ju)長吳宗凱近年來(lai)的(de)新(xin)事業。他走訪縣里(li)164個行政村,發現吳起的(de)鳥(niao)(niao)類已由過去的(de)十(shi)余種,升至目前的(de)162種,文須雀、黑鸛等向往綠(lv)色的(de)鳥(niao)(niao)種,也正在向這里(li)遷徙。
生(sheng)態改變的(de)同(tong)時,延安120多萬農(nong)民(min)也集體(ti)告別(bie)“廣種薄(bo)收難溫飽”,人均可支配(pei)收入由(you)1998年的(de)1356元升至(zhi)2016年的(de)10568元;農(nong)業生(sheng)產方式逐步(bu)走(zou)向現代(dai)化(hua),全(quan)市糧食(shi)產量在最近的(de)10多年都穩定在70萬噸以(yi)上(shang)。
新時代,新征程(cheng),一(yi)個更大的(de)生態藍(lan)圖正在延(yan)安接力繪制:1000多萬畝(mu)退耕還林地將逐步轉化為有(you)效森林面積。
吳宗凱的新計劃——濕地野生動物調查,在吳起還是空白。他的記錄本上,新物種會越來越多。侯秀珍所在的南泥灣村,林地花海會更漂亮。乾坤灣鎮郝翠珍的家門口,群山也將越來越綠、越來越美……
-
延安:春風吹綠黃土地
粉嘟嘟的山桃、嬌艷的杏花鋪滿山坳,間著雪白的梨花,底色上點染著剛露頭的青草和嫩葉,山色蔥蘢……沿包茂高速驅車從陜西銅川一路向北,至延安的200多公里黃土高坡,春風吹來滿眼綠。2016-05-02 12:55:32
-
山西天鎮:黃土地上“種太陽”
天鎮縣位于山西省北部,近年來當地大力推進光伏扶貧。2017-01-20 16:34:05
-
從大老板到植樹人-- 李樹和綠化黃土地的故事
新華社西安6月14日電題:從大老板到植樹人-- 李樹和綠化黃土地的故事2017-06-14 18:33:45
-
超級血月逢藍月:盤點那些不容錯過的天文奇景
2018-01-30 09:41:25
-
迪士尼被指收取天價“插隊費”,合理嗎?
2018-01-30 09:41:25
-
透視“佛系”日本:低欲望令其陷入危機
2018-01-30 09:13:02
-
從《悟空傳》到《花千骨》,文學閱讀將走向何方?
2018-01-30 09:13:02
-
2017年這十大“科學”流言不能信
2018-01-30 09:4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