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she)蘭州8月(yue)19日電 題:身披“重甲”來“繡花”——醫院中的(de)“鉛衣醫生”
新華社(she)記者(zhe)張睿(rui)、朱藝(yi)琳(lin)
上(shang)午9點37分,手術即將開始(shi),余(yu)(yu)新(xin)林(lin)(lin)穿(chuan)上(shang)鉛衣、戴(dai)好鉛帽、系緊鉛圍脖,最后再(zai)戴(dai)上(shang)一副特制的防輻射眼鏡(jing),把(ba)這十幾(ji)公斤的“裝備”仔細穿(chuan)戴(dai)完(wan)成后,他才算(suan)是做好了術前準備。30年來,每一臺手術,余(yu)(yu)新(xin)林(lin)(lin)都是這樣“全副武裝”。

8月17日,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主任醫師余新林在護士的幫助下佩戴鉛帽,準備進行手術。新華社記者 朱藝琳 攝
“因(yin)為(wei)介入治療需要借助造影機(ji),所以在(zai)手(shou)術(shu)時我們會‘吃’進(jin)大量的(de)X光射線,平均一臺手(shou)術(shu)下來相當于拍了上千次(ci)X光片,醫院(yuan)里都叫我們是‘鉛衣人’。”甘肅省第(di)二人民醫院(yuan)介入醫學科主任(ren)醫師余(yu)新(xin)(xin)林(lin)“戲謔”地(di)說。普通人避(bi)之不(bu)及(ji)的(de)X光射線,早已(yi)成為(wei)余(yu)新(xin)(xin)林(lin)每天工作不(bu)可或(huo)缺的(de)一部(bu)分。
盡管身(shen)披“重甲”,但介入治療(liao)需要的(de)卻是不折不扣的(de)“繡花功(gong)夫”。

8月17日,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主任醫師余新林在進行術前準備工作。 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介(jie)入(ru)治(zhi)療(liao),簡而言(yan)之就(jiu)是(shi)(shi)通(tong)過納米刀、氬氦刀等(deng)技術(shu)手段(duan)進行微創(chuang)手術(shu),不需要(yao)開很大的傷(shang)口,就(jiu)能將(jiang)病人體內的腫瘤等(deng)消滅(mie)掉,突出(chu)精準性,靶向性。”余新林介(jie)紹,當天做的這一(yi)臺下肢曲張靜脈泡沫硬化(hua)手術(shu),要(yao)是(shi)(shi)用(yong)傳統外科的手法動作(zuo)會(hui)比較大,但是(shi)(shi)采(cai)用(yong)介(jie)入(ru)治(zhi)療(liao),醫生(sheng)只(zhi)需要(yao)在X射線的輔助(zhu)下,將(jiang)極其(qi)細小的針頭打進病患腿(tui)部病灶(zao)處(chu)即可完成(cheng),術(shu)后愈合時間短,復(fu)發率低。
介(jie)(jie)入(ru)治療給(gei)病(bing)(bing)患帶來了(le)(le)福音(yin),但(dan)對于醫(yi)生來說,儀器一(yi)亮一(yi)滅,便是(shi)輻射(she)帶來的危害。“我們科室里的每一(yi)個人,或(huo)多或(huo)少都(dou)(dou)有(you)染色體變(bian)異的職業病(bing)(bing),我們也都(dou)(dou)是(shi)腫瘤基因突變(bian)的易發(fa)人群。”盡(jin)管防(fang)護(hu)措施較之以(yi)往(wang)已(yi)經有(you)了(le)(le)顯(xian)著提升,但(dan)為了(le)(le)手(shou)術的靈活性與精確性,每一(yi)位(wei)(wei)介(jie)(jie)入(ru)醫(yi)生在手(shou)術時,面部、手(shou)部、胳膊等部位(wei)(wei)仍然裸露(lu)在外,無法完(wan)全抵御輻射(she)。

8月17日,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主任醫師余新林(中)在手術中。 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由于(yu)手術站姿習慣,余(yu)新林(lin)的左腿(tui)長期(qi)處于(yu)近距離(li)接觸X光球管(guan)的狀態,他的左小腿(tui)有(you)一(yi)大塊區域已經無法長出毛發。“正常人的血白細胞值不會低于(yu)4000,而我的在3000左右,這樣的后果就(jiu)是(shi)更容易生病(bing),容易發燒。”余(yu)新林(lin)說(shuo)。
明知輻射帶來的危害,余新林卻從未放棄過介入治療的研究與實(shi)踐(jian),而(er)他也親眼見(jian)證了這(zhe)一(yi)學(xue)科(ke)在西北地區的發(fa)展(zhan)與興旺。
“以(yi)前(qian)我(wo)們(men)做手術用的(de)耗材,就(jiu)跟圓(yuan)珠(zhu)筆桿(gan)一(yi)般粗,后來越來越細(xi),現在我(wo)們(men)使用的(de)導管已經和(he)輸液用的(de)針頭一(yi)樣細(xi)了(le)。”余新林自豪地說,在他剛參加工作時,整個介入科只有(you)他一(yi)個人。時至(zhi)今日,研究生、博士生科里(li)都有(you),越來越多的(de)青(qing)年(nian)才(cai)俊加入到了(le)“鉛(qian)衣人”的(de)行(xing)列。

8月17日,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主任醫師余新林在術前準備室穿鉛衣,準備進行手術。 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10點7分,余(yu)新(xin)(xin)林(lin)上午的第(di)一臺手術(shu)成功(gong)完成。卸下鉛(qian)衣后,余(yu)新(xin)(xin)林(lin)長(chang)舒(shu)一口氣,輕(qing)輕(qing)擦(ca)(ca)了擦(ca)(ca)汗。“怕啊,我(wo)們(men)誰不(bu)怕射(she)線(xian),但當站到手術(shu)室里的時候,腦子里就什么都(dou)不(bu)想了,我(wo)們(men)多‘吃’一點射(she)線(xian),病(bing)人(ren)就多一點安全。”余(yu)新(xin)(xin)林(lin)說。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