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
一本“村官”日記里的扶貧路——小故事里的大情懷之四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一本“村官”日記里的扶貧路——小故事里的大情懷之四
新(xin)華社記(ji)者李(li)鳳雙、楊思琪、王松
今年10月17日(ri)是(shi)(shi)第6個扶貧(pin)(pin)(pin)日(ri)。脫貧(pin)(pin)(pin)攻(gong)堅是(shi)(shi)一項歷(li)史性(xing)工程,是(shi)(shi)中國共產黨對人民作(zuo)(zuo)出(chu)的莊(zhuang)嚴(yan)承(cheng)諾(nuo)。習近(jin)平總(zong)書記強調(diao),脫貧(pin)(pin)(pin)攻(gong)堅任務能否完成(cheng),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bu)隊伍作(zuo)(zuo)風。
在黑龍江(jiang)省(sheng)綏棱縣,靠(kao)山村(cun)黨總支(zhi)第一(yi)(yi)書記、駐村(cun)扶貧工作隊(dui)隊(dui)長陳(chen)華,本是黑龍江(jiang)省(sheng)機關事務管(guan)理局一(yi)(yi)名“大院干(gan)部”。駐村(cun)4年多以(yi)來,一(yi)(yi)本扶貧日記寫下了(le)這(zhe)位“村(cun)官”和(he)鄉親們一(yi)(yi)起品嘗(chang)的酸甜苦辣,以(yi)及百(bai)姓(xing)生(sheng)活的巨(ju)大變化。

這是黑龍江省綏棱縣靠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華的日記本(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老屋·新居
“今天我又去(qu)了孫有江家(jia),他(ta)家(jia)收拾得很利(li)整(zheng),小日子(zi)蒸(zheng)蒸(zheng)日上……”2019年10月(yue)12日,陳華在日記中欣慰(wei)地寫道。
而2年前,孫(sun)有江家可讓陳華沒(mei)少操心。
那是(shi)2017年夏季的一(yi)天,早上5點不到,年近六(liu)旬的貧(pin)困(kun)戶孫有江(jiang)就急匆匆來到村部。
“陳書記,你(ni)快到我(wo)家(jia)看(kan)看(kan)吧(ba),房子塌了!”孫有江滿(man)臉焦(jiao)急。
原來,此前靠(kao)山村(cun)連下了(le)三天大(da)雨。這天半(ban)夜(ye),只聽“轟隆(long)”一聲(sheng),孫有江家(jia)西屋被雨水沖塌了(le)。
“四十多年的泥草房(fang)塌了,老兩口(kou)子命真大”“這(zhe)破房(fang)子,甭要了”“重蓋新房(fang),得花不少錢(qian)”……不一(yi)會兒,聞訊(xun)而來(lai)的村民七嘴八舌說了起來(lai)。

黑龍江省綏棱縣靠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華(中)與兩名工作隊隊員在村部的院子里晾曬黃芪(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孫有(you)江(jiang)患病勞動不便,妻子(zi)楊文蘭(lan)雙(shuang)手也有(you)殘疾,過(guo)日子(zi)少不了鄰居(ju)們的接濟。“俺(an)們不想走,可翻蓋(gai),就(jiu)俺(an)家(jia)這條件(jian)……”說著,老人的眼淚(lei)啪嗒(da)啪嗒(da)掉了下來。
按照當地(di)泥草房改造(zao)政策,這(zhe)對殘疾夫妻(qi)只能享受一萬(wan)四千元(yuan)補助,根本不夠用。見狀,陳(chen)華(hua)決定從相(xiang)關經費里拿(na)出(chu)一萬(wan)元(yuan),幫孫(sun)有(you)江在原(yuan)址翻蓋新房。為了(le)省(sheng)工錢,陳(chen)華(hua)又帶著五六(liu)個黨(dang)員一起當起了(le)勞力。
2017年8月25日,陳(chen)華在日記(ji)中寫道:“今(jin)天孫有(you)江家(jia)的彩鋼房砌炕(kang),我幫他搬磚倒灰(hui),又去縣里(li)買了一些建筑材(cai)料,一直干到了晚上(shang)。”
一家(jia)有難大(da)家(jia)幫(bang)。在陳華的(de)帶動(dong)下,有的(de)鄉(xiang)親出兩千元買地磚,有的(de)出八百元送炕席(xi)。不到(dao)一個月,新(xin)房就(jiu)蓋成了,不僅(jin)寬敞明亮,還保留了前(qian)后院,老兩口想種點啥(sha)就(jiu)種點啥(sha)。
幾年來,靠山村共(gong)改造危(wei)房(fang)149戶,還有32戶貧困戶入住新居。通過(guo)整合各類(lei)資金,村里(li)修建出4.2公(gong)里(li)水泥路面(mian),安裝(zhuang)了路燈,還栽(zai)種(zhong)了8000棵(ke)綠化樹木(mu),村居環境煥(huan)然一新。
【記者手(shou)記】扶貧干(gan)部撲(pu)下身(shen)子、沉到一線,從(cong)最困難(nan)的群體(ti)入手(shou),從(cong)最突出的問題著眼(yan),從(cong)最具體(ti)的工作(zuo)抓起,將困難(nan)群眾的冷(leng)暖記在心上,落(luo)實(shi)在行動中。
目前,從西南到東北,從大漠到高山,280余萬名黨員干部駐村幫扶,認真講解每一條政策,落實每一個項目,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奔走不停。

黑龍江省綏棱縣靠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華(左)在與村里的貧困戶交談(10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廳官·村官
去年底(di),陳華被(bei)提拔為(wei)黑(hei)龍(long)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副(fu)巡視員,成(cheng)了“副(fu)廳級村官(guan)”。今(jin)年9月,他又獲評2019年全國脫(tuo)貧攻堅獎先進(jin)個人。但在村民(min)們眼里,陳華是(shi)個結結實實的“屯里人”。他總(zong)是(shi)穿著一(yi)身迷彩服,臉被(bei)曬得黝黑(hei),放(fang)到人堆里,比誰(shui)都像農(nong)民(min)。
陳華剛到(dao)靠山村時(shi),村黨總支凝聚力不強,村集體(ti)負債(zhai)60多(duo)萬元。村里沒有像樣(yang)的(de)產業,對(dui)于村民來說,能在(zai)家(jia)門口打工(gong)掙錢是份奢望。
“2019年10月7日(ri)(ri),今天要辦的事情太多了,第一件就(jiu)是把黃芪拉到(dao)村里。大(da)家忙著秋(qiu)收(shou),但也都(dou)過(guo)來幫忙了……”陳華日(ri)(ri)記(ji)中這樣寫道。
村(cun)部(bu)廣場上,一捆捆黃(huang)芪(qi)整(zheng)齊排列(lie),曬著太陽。在(zai)電話里,陳華(hua)跟一家藥廠(chang)“談判(pan)”:“一斤(jin)不能低于三塊錢,我(wo)們得保本,給村(cun)民發(fa)工資。”
為給村里“立(li)業”,陳(chen)華(hua)組織黨(dang)員帶頭發展特色種植又積極聯系銷(xiao)路,黃芪、花卉種植項目(mu)有了(le)起色。

黑龍江省綏棱縣靠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華在村里的辦公室中寫日記(10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今年大年初(chu)五,陳華就領著(zhu)(zhu)二三(san)十(shi)名(ming)貧困戶在溫室大棚(peng)里(li)育花(hua)苗。村部(bu)到花(hua)卉基(ji)地(di)(di)有(you)二十(shi)多里(li)地(di)(di),陳華就開車(che)拉(la)著(zhu)(zhu)村民們去基(ji)地(di)(di)。有(you)時候(hou)人多 ,一車(che)拉(la)不(bu)下,他就再回(hui)來接一趟(tang)。等(deng)晚(wan)上干(gan)完活兒(er),再把(ba)他們一一送(song)回(hui)家。
“人家陳書記多(duo)干活(huo)也不(bu)多(duo)掙錢(qian),可他來了俺們村,就是閑不(bu)住地干。咱(zan)的(de)活(huo)都是給(gei)自己干的(de),還好意(yi)思(si)偷懶嗎?”貧困戶(hu)曹金英(ying)說。
6月初,村里60多(duo)萬株開得正艷(yan)的串紅、鼠(shu)尾草進城了,裝(zhuang)點著(zhu)哈爾濱(bin)市(shi)不少公園(yuan)、街道和居民(min)小區(qu)。曹金英種的花讓(rang)她掙了4000多(duo)元,心(xin)情也像花兒美滋(zi)滋(zi)的。
產業活了,百姓富了,靠(kao)山村人(ren)均收入從2014年的(de)7000元(yuan),增長(chang)到2018年的(de)12600元(yuan),村集體(ti)每(mei)年也有數(shu)萬元(yuan)盈余。靠(kao)山村找到了方向,百姓們覺得(de)有了“新靠(kao)山”。
【記者(zhe)手記】靠山村是(shi)我國貧(pin)困地區脫(tuo)貧(pin)攻堅“山鄉巨變”的(de)一(yi)個縮影。6年來,我國農村貧(pin)困人口累計(ji)減少8000多(duo)萬,貧(pin)困發生率從10.2%下(xia)降到(dao)1.7%,創造了人類(lei)減貧(pin)史上的(de)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層黨員干部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火熱實踐中得到歷練,經受考驗,磨煉黨性,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增強了做好工作的本領。

黑龍江省綏棱縣靠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華在田間查看將要收獲的玉米(10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小我·大家
“如果今天(tian)辦事(shi)順(shun)利(li),就回村(cun)里。如果不順(shun)利(li),就明天(tian)再回去(qu)。”
這(zhe)是(shi)陳華一篇日記(ji)的(de)開頭。陳華家在哈爾濱(bin)市(shi),距離(li)靠山(shan)村(cun)有三個小時(shi)車程。每次離(li)家時(shi),都是(shi)匆匆而別。
“其實我明(ming)白,媳婦希望我辦事不那(nei)么順利,這樣就能在家里留宿一晚。”陳華說。
村(cun)里人不知道,陳華(hua)有(you)一(yi)對雙胞胎女兒,兩(liang)個外孫(sun)女、一(yi)個小(xiao)外孫(sun)。妻子退休后,總盼著陳華(hua)在(zai)家一(yi)起享享天倫之樂。
可陳(chen)華一年駐村300多天,每(mei)次回家基本都是(shi)為了給(gei)村里(li)辦事,或者回省里(li)開(kai)會,而(er)回到家又常常是(shi)深夜十一二點。
陳華(hua)家還成了村民們的“駐省(sheng)辦(ban)”,到省(sheng)城看病的找(zhao)(zhao)他,他張羅掛號、排隊、抓(zhua)藥;買農具(ju)的找(zhao)(zhao)他,他聯(lian)系商家……他總是(shi)有(you)求必應,有(you)忙(mang)必幫(bang)。
村里一(yi)張硬(ying)板單人(ren)床,放(fang)上(shang)加熱板,成(cheng)了他(ta)的(de)臥(wo)床。就是在這張再簡單不過的(de)床上(shang),陳(chen)華也有“懶床癥”。

黑龍江省綏棱縣靠山村貧困戶孫有江(左)與來看望他的陳華交談(10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今天(tian)早上真的有(you)點起不(bu)來了,昨天(tian)清雪時間太(tai)長,有(you)點累著了……”
“今天本想多睡一陣,可昨天看了外地(di)的大豆示范區(qu),產(chan)量竟然這樣好,得趕緊謀劃起來(lai)”
……
盡管如此(ci),陳華幾乎每天清早(zao)五六點就起床,為村(cun)里的事(shi)忙活(huo)。
自2015年(nian)以來(lai),靠山村建(jian)檔立卡貧困人口從113戶(hu)275人,減(jian)少(shao)到2戶(hu)4人。靠山村于去年(nian)8月(yue)脫貧“摘(zhai)帽(mao)”,還成了(le)“先(xian)進村”。
靠山村是陳(chen)華(hua)幫扶的(de)第(di)8個(ge)(ge)村。13年來,他已經走過(guo)了7個(ge)(ge)縣市(shi)8個(ge)(ge)村莊。
“每來到(dao)(dao)一(yi)個村子,看到(dao)(dao)那里(li)的落(luo)后面貌,我就(jiu)想改(gai)變它。等(deng)到(dao)(dao)離開村時,望(wang)著那里(li)發生的新變化,老(lao)百姓(xing)的眼神也(ye)從期(qi)盼變成了不舍,就(jiu)覺(jue)得一(yi)切都(dou)有價值。”陳華(hua)說(shuo)。
【記者手記】“五天四夜(ye)”“每年(nian)不(bu)(bu)少(shao)于(yu)200天”,這是不(bu)(bu)少(shao)地區對駐村干部的(de)基(ji)本要(yao)求。為了貧困群眾(zhong)早日(ri)脫貧,貧困地區早日(ri)摘帽,他們(men)常(chang)常(chang)風(feng)雨(yu)無阻(zu),夙夜(ye)在公,有的(de)以(yi)忘我情懷踐行初心(xin),有的(de)以(yi)寶貴(gui)生命(ming)奔赴使命(ming)……
如(ru)今,脫貧攻堅進入(ru)沖刺期(qi),更需要廣(guang)大扶貧干(gan)部以昂揚的(de)斗(dou)志、飽滿的(de)熱情、旺盛的(de)干(gan)勁,為如(ru)期(qi)全面(mian)打贏脫貧攻堅戰、如(ru)期(qi)全面(mian)建成小康社會(hui)站好最后一班崗。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