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腹地,由凌汛期的黃河水匯聚而成的濕地在日光照射下顯示出絢麗多彩的顏色(6月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6日電? 題:綠富同興畫卷在沙海中鋪展——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紀實
新(xin)華社記者李(li)仁虎、柴(chai)海亮、劉(liu)詩平、任(ren)會斌
巍(wei)(wei)巍(wei)(wei)陰山南麓,鄂爾多斯高(gao)原(yuan)之北,橫臥著一條(tiao)長約(yue)400公里、寬5-65公里的(de)黃色“長龍”。它似弓(gong)弦(xian),將滔滔黃河拉出一個大大的(de)“幾”字彎(wan)。
這是中國第七大、也是距(ju)北京最近(jin)的沙漠(mo)——庫(ku)布其沙漠(mo),曾(ceng)經(jing)寸草(cao)不生,風沙肆(si)虐,被稱為“死亡之(zhi)海”。
幾十年來,庫布其人一代(dai)接著一代(dai)干,書寫了一部荒漠(mo)化治理(li)的英雄史(shi)詩。
改革涌春潮 奮斗縛“黃龍”
改革開放,激發了庫布其人空前的治沙熱情,淬煉出艱苦奮斗、鍥而不舍、改革創新的“庫布其精神”。它猶如一座豐碑,高高地矗立在大地上。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中,技術人員操控無人機飛播造林(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黃沙(sha)(sha)滾滾半天來,白天屋(wu)里(li)點燈臺。行人出(chu)(chu)門不見(jian)路,莊稼牧(mu)場(chang)沙(sha)(sha)里(li)埋……”古(gu)老(lao)歌謠(yao),唱出(chu)(chu)了庫布(bu)其沙(sha)(sha)漠的憂傷(shang)。
庫布其沙漠橫跨內蒙古(gu)自(zi)治區(qu)(qu)杭錦旗、達拉特旗、準格(ge)爾旗等5個旗區(qu)(qu),總面積(ji)1.8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3個上海市大(da)小。
杭(hang)(hang)錦旗道圖嘎(ga)查,是沙(sha)(sha)漠北緣(yuan)的小村(cun)莊,沙(sha)(sha)丘重重包圍,房(fang)前屋后積沙(sha)(sha)成堆,羊順著沙(sha)(sha)堆上了房(fang);沙(sha)(sha)漠腹地的杭(hang)(hang)錦旗牧(mu)民去(qu)趟鎮上,步行、騎駱駝,要走兩三天……
無邊大漠里,一(yi)(yi)個(ge)個(ge)村莊、一(yi)(yi)個(ge)個(ge)牧民點,成為與世隔(ge)絕的孤島。
滾滾黃沙吞噬了農田草(cao)場,掩(yan)埋庭(ting)院村莊,侵害著家園。
一些人背井離(li)鄉,有的(de)村莊人口出走大半。
保(bao)(bao)衛(wei)田園,保(bao)(bao)衛(wei)村莊(zhuang),保(bao)(bao)衛(wei)母親河,一場(chang)持(chi)續半(ban)個多世紀的治(zhi)沙(sha)戰斗,在(zai)庫(ku)布其沙(sha)漠打響!
?這是庫布其沙漠生態太陽能發電綜合示范地(8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虞東升 攝)
20世紀50年代初,當地政府設(she)立第一批(pi)治沙(sha)站、國營林(lin)場,沿(yan)著沙(sha)漠(mo)邊緣營造(zao)鎖邊林(lin)。
沒有車(che)、沒有路、沒有水(shui)井(jing)……杭錦旗什拉(la)召治(zhi)沙站的第(di)一批治(zhi)沙工(gong)人陳(chen)寶(bao)榮,和20多名(ming)工(gong)友背著窩頭、咸菜和水(shui),起早貪黑在沙漠里栽樹。
10年后,18歲的(de)賈(jia)尚付接(jie)過了繼父陳寶榮的(de)鐵鍬(qiao),擔起第二代治沙(sha)人的(de)使(shi)命。1985年,賈(jia)尚付的(de)兒子(zi)賈(jia)文義(yi)也(ye)走(zou)進什拉召治沙(sha)站。
一次,下(xia)起(qi)大雨,父子倆(lia)搶(qiang)雨播樹籽,賈(jia)文義在前面(mian)牽馬,賈(jia)尚付(fu)在后面(mian)扶耬車,雨淋(lin)得眼(yan)睛睜不開,勞累困(kun)乏,賈(jia)文義幾次被(bei)馬拽倒在沙(sha)地上。
艱苦奮(fen)斗,接力傳遞,久久為功(gong),什拉召治沙站播下5萬畝綠林。
1978年,改革的春風吹(chui)到(dao)庫布(bu)其,農田(tian)牧場分包到(dao)戶。鄂爾多斯市在全國(guo)較(jiao)早推(tui)行“五荒(huang)到(dao)戶、誰造誰有、長(chang)期(qi)不變、允許繼承”的造林新政(zheng),廣大農牧民、企業承包沙地造林的熱(re)情被空(kong)前激(ji)發。
幾十萬農牧民拎起鐵鍬,扛著(zhu)樹苗,背(bei)著(zhu)水(shui)桶(tong),挺進廣袤沙海(hai),打響(xiang)了一場(chang)治理沙漠的戰(zhan)爭。
1978年,中國最(zui)大的生(sheng)態工程(cheng)——“三北”防護林工程(cheng)啟(qi)動,庫(ku)布其沙(sha)漠成為主戰場。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7月3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高林樹,達拉特旗官井村第一(yi)(yi)個承(cheng)包(bao)沙(sha)地造(zao)林的人。1986年,他以一(yi)(yi)畝(mu)兩毛錢(qian)的價格(ge)承(cheng)包(bao)荒沙(sha)800畝(mu),趕(gan)著驢(lv)車(che)走(zou)了3天,用(yong)3只羊(yang)從80多公里外(wai)換回一(yi)(yi)車(che)沙(sha)柳苗條。
高林樹帶著3個兒(er)子吃(chi)住在(zai)沙漠里,冒(mao)嚴(yan)寒(han),戰酷暑,20多年(nian)摸爬滾(gun)打,讓5000畝荒沙披上(shang)了綠裝。
貧窮的官井村人紛(fen)紛(fen)行動起來,一茬種(zhong)不活再種(zhong)一茬,一塊(kuai)治完再治一塊(kuai),硬生(sheng)生(sheng)把沙漠腹地的19萬畝明沙變成綠洲。
1997年,杭錦旗決定(ding)修建一條穿沙公路,吹響了治理庫布其沙漠陣地戰的號角(jiao)。
上到六七十歲(sui)的老(lao)人,下到八九歲(sui)的小學生(sheng),數萬人組成(cheng)治沙大軍,筑(zhu)路基、挖樹(shu)坑、栽苗條(tiao);號(hao)子聲(sheng)、馬達聲(sheng)、鍘苗條(tiao)聲(sheng),工地(di)上人山人海(hai),駝馬嘶鳴(ming)。
火辣辣的(de)太陽直射大(da)地(di),人們頭頂烈日,腳踩(cai)五六十攝(she)氏度(du)的(de)熱沙。20多人一(yi)口(kou)鍋,鐵(tie)鍬當鏟,沙坑(keng)作灶,大(da)風吹來(lai),沙子(zi)卷進鍋里,飯半(ban)(ban)生半(ban)(ban)熟、半(ban)(ban)飯半(ban)(ban)沙,人們笑(xiao)稱為“沙拌飯”。
“清湯掛面碗底沙,夾(jia)生米(mi)飯沙磣(chen)牙,帳篷(peng)睡聽大風吼,早(zao)晨起來臉蓋沙。”人們(men)回想起當年(nian)大會戰的場景(jing),依然(ran)心緒難平,激動不已。
修路缺(que)錢(qian),全(quan)旗干部群(qun)眾(zhong)和企業(ye)紛紛解囊,群(qun)眾(zhong)十元(yuan)(yuan)(yuan)(yuan)幾(ji)十元(yuan)(yuan)(yuan)(yuan),干部幾(ji)十元(yuan)(yuan)(yuan)(yuan)數(shu)百(bai)元(yuan)(yuan)(yuan)(yuan),共捐款400多萬(wan)元(yuan)(yuan)(yuan)(yuan)。
?在庫布其沙漠中的白土梁林場沙棘林內,林場管理員鄧勝利展示沙棘樹剪枝育苗技術(8月1日攝)。當地通過種植沙棘,既解決了荒漠化問題,又幫助農牧民增收,實現了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新華社記者 張善臣 攝
億利集團的(de)前身杭錦旗(qi)鹽場(chang)位于(yu)庫布其沙漠南緣,是旗(qi)里唯一的(de)工業企(qi)業,距最近的(de)火車站不到70公里,卻被大漠擋道(dao),外運產品需繞路350公里,每噸鹽的(de)運輸成(cheng)本增加幾十(shi)元,連年虧損(sun)。
為(wei)了(le)生存和發展,鹽場(chang)職工全員(yuan)參與修路(lu)植樹(shu),出工出資,擔重擔、沖在前。
歷時3年,全旗10余萬干部(bu)群眾組織7次萬人大會戰,打通第(di)一條縱貫南北、長達115公里的穿沙公路。
公路在(zai)延伸,綠色(se)在(zai)鋪展(zhan),大漠深處筑起一道(dao)“綠色(se)長城”。
路打通了(le),困難踩在(zai)腳(jiao)下。庫布其人從此突破了(le)心靈羈(ji)絆,樹立(li)起敢想敢干、戰(zhan)勝(sheng)一切艱難險(xian)阻的(de)堅定信念(nian)。
黨的十八(ba)大以來,庫布(bu)其沙漠治理進入新階段(duan),呈現新局(ju)面,取得新成(cheng)效。
向(xiang)遠(yuan)沙大沙“硬骨(gu)頭(tou)”挺進,向(xiang)綠色高質高效轉(zhuan)變,把生態治(zhi)理與(yu)經(jing)濟社會發展緊密(mi)結合。
政策千鈞力 群眾勇探索
黨和政府主導,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庫布其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群眾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性支撐的庫布其治沙模式。
?工人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木古龍產業園區為蔬菜除草(8月1日攝)。該地示范發展沙漠節水現代農業,增加了農牧民收入。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人類與荒漠化的(de)斗(dou)爭,注定是一場持久(jiu)戰。
傳統(tong)方(fang)式治沙,規模小、力(li)量散、見(jian)效慢(man),庫布其(qi)沙漠治理(li)(li)曾一度陷入“治理(li)(li)——惡化(hua)——再治理(li)(li)——再惡化(hua)”的怪圈。
1998年以來(lai),國家相(xiang)繼實施天保工程(cheng)、退耕(geng)還(huan)林、退牧(mu)還(huan)草、京津風(feng)沙源治(zhi)理等重點生態工程(cheng),庫(ku)布其沙漠(mo)治(zhi)理進入點面結(jie)合、遍(bian)地開花的新時期。
近(jin)20年,國家在杭錦(jin)旗投(tou)(tou)入生(sheng)態(tai)(tai)建(jian)設(she)(she)資(zi)金(jin)15億元(yuan),占總(zong)投(tou)(tou)入80%;在達拉特旗投(tou)(tou)入生(sheng)態(tai)(tai)建(jian)設(she)(she)資(zi)金(jin)超過13億元(yuan),占總(zong)投(tou)(tou)入70%以上,全面(mian)改(gai)善(shan)了(le)當地生(sheng)態(tai)(tai)面(mian)貌。
在達拉特旗,有8條流經庫布其沙(sha)(sha)漠的(de)季(ji)節性河槽,當地俗(su)稱“孔兌(dui)”。每年夏秋季(ji),雨水(shui)裹挾著上億噸的(de)泥沙(sha)(sha)涌入黃河。
第二大(da)孔兌罕臺川(chuan)流域(yu),運用(yong)世行貸款(kuan)、退耕(geng)還林、京津風沙源(yuan)治理等工程(cheng)資金,20多年持續治理,裸露的地表披上綠裝(zhuang)。其他孔兌也像罕臺川(chuan)一樣,植被恢復,生(sheng)態環境明顯改善。
黨和(he)政(zheng)府的(de)政(zheng)策(ce)引導、資金支(zhi)持,奠定了治沙(sha)工(gong)程的(de)堅實基(ji)礎,堅定了人們(men)治沙(sha)的(de)信心。
達拉特(te)旗(qi)農(nong)民李布和(he)弟(di)兄3人,早年因沙(sha)害遠走他鄉。新世紀初,當地政府出臺治沙(sha)扶持政策,事業(ye)有成的(de)(de)三兄弟(di)又回到了闊別10多年的(de)(de)家(jia)鄉,投資4億多元(yuan),在(zai)銀(yin)肯塔拉承包沙(sha)地10萬畝,治沙(sha)發展生態(tai)旅游(you)。
三兄弟一(yi)度被鄉親們稱為“傻子”,李布和卻(que)信心十足:“政府給(gei)我們投了六七(qi)千萬元(yuan),有了這個墊底,我堅信一(yi)定能成(cheng)功。”
今(jin)天,4萬(wan)多畝沙(sha)漠完成了(le)治理,銀肯塔(ta)拉(la)生態景區遠(yuan)近聞名,年(nian)接(jie)待(dai)游客20多萬(wan)人次。
?在庫布其沙漠中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風水梁園區獺兔標準化養殖示范中心,工作人員展示剛出生不久的獺兔幼崽(8月1日攝)。風水梁原名“風干圪梁”,曾經風沙肆虐,人煙稀少。如今,在政府主導下,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將林、草、沙三業結合,打造農工貿一體化產業鏈,實現了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新華社記者 張善臣 攝?
掏(tao)錢買(mai)活樹、以補代造、以獎代投、招(zhao)拍掛沙地(di)經營(ying)權……鄂(e)爾(er)多斯市出(chu)臺(tai)的(de)一系(xi)列生態政策,吸引了大(da)批企業(ye)和群(qun)眾參與,如今庫布(bu)其沙漠的(de)治(zhi)理規模(mo)1年勝過初期10年。
1988年5月,王文彪(biao)走馬(ma)上任杭(hang)錦旗鹽場場長(chang),當乘坐的吉普車走到鹽場附近時,卻(que)陷在(zai)了沙(sha)窩子里,前(qian)去歡(huan)迎(ying)的隊伍變成了“抬車隊”。
沙害深深刺痛了王文彪(biao)的心。他上任的第一件大(da)事,就是(shi)成立(li)治沙林工隊,從每噸鹽的銷售收入中提(ti)取5元錢治沙。
生于斯,長于斯的王文彪,30年傾心治(zhi)沙(sha)(sha)。身(shen)為(wei)董事長,他(ta)帶領(ling)(ling)億利集團與(yu)當地政府、農牧(mu)民(min)攜手,把大片(pian)沙(sha)(sha)漠變成了(le)綠洲(zhou),成為(wei)庫布其企業(ye)治(zhi)沙(sha)(sha)的“領(ling)(ling)頭羊(yang)”,本(ben)人也榮獲聯合(he)國“全球(qiu)治(zhi)沙(sha)(sha)領(ling)(ling)導者獎”和“地球(qiu)衛士終身(shen)成就獎”。
東達、嘉燁、綠遠、西蒙等一(yi)大批企業也紛紛投身(shen)治沙事業,成為一(yi)道靚麗風景(jing)線。
從(cong)盲目治(zhi)(zhi)沙到科(ke)學治(zhi)(zhi)沙,從(cong)分散治(zhi)(zhi)理到統一(yi)規劃,從(cong)土(tu)法造林(lin)到工程化作業(ye)(ye)、產業(ye)(ye)化治(zhi)(zhi)沙,庫布其人找到一(yi)條治(zhi)(zhi)理沙漠的科(ke)學之路。
在沙(sha)漠南緣干旱區,飛播灌木(mu)密植造林;北(bei)緣,依托有(you)水(shui)的立(li)地(di)(di)條件種植喬木(mu)鎖邊林;中部依托穿沙(sha)公路(lu)(lu)、孔兌,營造護(hu)路(lu)(lu)林、護(hu)堤林;腹地(di)(di)的丘間低(di)地(di)(di)和地(di)(di)下水(shui)位較(jiao)淺的區域,建設綠(lv)島、綠(lv)洲。
群(qun)眾在治(zhi)沙中展現出無窮的創造力。億(yi)利集團等企(qi)業總(zong)結發(fa)明了容器苗、大坑深栽、迎風坡造林、甘草平移種植、水氣種植法等治(zhi)沙“黑科(ke)技(ji)”。
水(shui)氣種植法——一米多長的水(shui)槍豎插進沙里,水(shui)流(liu)沖孔、插苗、澆水(shui)、回填一次完成。
甘草平(ping)移種植法——用(yong)機械化(hua)作業,變甘草豎植為橫植。相比傳統的豎植技術,單株甘草固沙面(mian)積可達1平(ping)方米,提高了(le)10倍,還減少了(le)采挖對沙地(di)植被的擾動。
黨(dang)的(de)十八大以(yi)來,工(gong)程化、產業化治(zhi)沙成為庫布其沙漠治(zhi)理的(de)新潮(chao)流。
近年來,伊泰集團以整(zheng)體規劃(hua)、劃(hua)片招標、統一施(shi)工、機械化作(zuo)業的方式治(zhi)沙,營造碳匯林(lin)56萬畝(mu)。最多的一次,5000多人同時(shi)作(zuo)業,一年共造林(lin)18萬畝(mu)。
政府主導、群眾主戰、企業主體(ti),全社會(hui)參(can)與匯聚起治理沙漠的磅(bang)礴力(li)量。
沙窩變“金窩” 綠富同興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治沙、扶貧、產業發展,庫布其人走出一條三輪聯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構筑起初具規模的生態經濟體系,昭示著生態文明的美好前景。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展覽館保存的20世紀90年代杭錦旗人民修建“錫烏”穿沙公路的照片(翻拍照片)。新華社發
幾場雨后(hou),庫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錦旗圖(tu)古日格(ge)嘎查草(cao)天相(xiang)接,碧(bi)空如(ru)洗(xi),呈現出一幅(fu)秀美的田園(yuan)畫卷。
“草多(duo)樹多(duo),日(ri)子(zi)才(cai)更(geng)好過。”烏(wu)日(ri)更(geng)達賴(lai)對生態改善(shan)后的新生活,十分愜意。
曾經飽(bao)嘗沙害之苦(ku),這位51歲的“生(sheng)態(tai)衛士”,20多年披(pi)星戴月,頂風冒(mao)雨,忍饑渴戰病痛。
有一年除夕,他到(dao)外地(di)拉苗條,回家的路上拖拉機壞了。前不(bu)靠(kao)村,后(hou)不(bu)著店,他又渴又餓,咕(gu)咚咕(gu)咚地(di)喝拖拉機水(shui)箱(xiang)里的水(shui),等(deng)回到(dao)家時(shi)已是深夜(ye)10點多。
艱辛的(de)付(fu)出終獲回(hui)報(bao),8萬(wan)(wan)畝(mu)沙(sha)地披上(shang)綠裝,養(yang)畜加上(shang)禁(jin)牧、公(gong)益林等(deng)政策(ce)補貼,一年(nian)收入20多(duo)萬(wan)(wan)元。
生(sheng)態改善,早(zao)年(nian)離開家鄉的農牧民,紛紛舉家回遷(qian)。
1992年,道圖(tu)嘎查七社(she)的(de)王連斌流著辛酸的(de)淚水,背井(jing)離鄉(xiang)。2014年,他和老伴(ban)喜氣(qi)洋洋,返回了(le)魂牽夢繞(rao)的(de)家鄉(xiang),住(zhu)進政府(fu)助建的(de)3間新瓦房。村舍林木環繞(rao),綠意(yi)盎然,王連斌一(yi)家人過上了(le)幸福的(de)新生(sheng)活。
生態興(xing),百業興(xing)。祖(zu)祖(zu)輩(bei)輩(bei)為沙所困、因沙致(zhi)貧的(de)庫布其人,大步走上脫貧致(zhi)富(fu)的(de)小康(kang)路。
?游客在庫布其沙漠中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響沙灣景區的沙地上蕩秋千(7月31日攝)。依托庫布其沙漠特有的自然風光和多年生態建設的成果,當地建成響沙灣、七星湖、恩格貝等生態旅游景區。近十年來,鄂爾多斯市生態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近1000萬人次,實現收入24.6億元。新華社記者 張善臣 攝
達(da)拉特旗官(guan)井村是有名的“窮沙(sha)窩(wo)子”,每個村民(min)(min)都吃過草籽(zi)面窩(wo)頭(tou)。如今,沙(sha)地變成了(le)良田(tian)。去(qu)年以來,兩家企業看中這里的發展前景,投資2億多元(yuan),養(yang)殖(zhi)奶牛5000多頭(tou)。2013年,村民(min)(min)們組建林業專(zhuan)業合作社,統一生(sheng)產、銷售沙(sha)柳(liu)苗條,去(qu)年收(shou)入120多萬(wan)元(yuan),全(quan)村人均收(shou)入1.2萬(wan)元(yuan),成了(le)小康(kang)村。
2012年(nian)以來,杭錦旗(qi)有近3萬人口脫貧(pin),全旗(qi)農(nong)牧(mu)民(min)人均年(nian)收入從1998年(nian)不到3000元(yuan),增長到2017年(nian)的1.6萬元(yuan)。2018年(nian)7月,一舉摘掉貧(pin)困縣帽子(zi)。
黨的(de)十八大以來,庫(ku)布其人從單純的(de)生(sheng)態建設(she),向(xiang)生(sheng)態建設(she)、生(sheng)態經濟發(fa)展(zhan)并舉轉型,不斷探索(suo)“點沙成金”、綠富同興的(de)奧秘。
庫布(bu)其沙漠(mo)東(dong)北邊緣的風水(shui)梁(liang),曾是起伏的沙海,53平方公里范(fan)圍內沒(mei)有一(yi)戶(hu)人家。2005年,東(dong)達(da)集團在(zai)這里推沙丘,打深井(jing),栽樹木,建工廠。如(ru)今,綠樹縈繞,成為“生態小鎮(zhen)”。
用(yong)(yong)沙柳等枝干生(sheng)產(chan)人造(zao)板(ban),下腳料種食用(yong)(yong)菌;用(yong)(yong)檸條等灌(guan)木枝葉生(sheng)產(chan)飼料,養殖獺兔;用(yong)(yong)獺兔屠宰下腳料飼養狐貍、貂,下游發(fa)展起肉(rou)食、皮草加工項目。目前(qian),風(feng)水梁進駐企業30余家,直接吸納1000多(duo)名農(nong)牧民(min)就業,帶(dai)動3000多(duo)養殖戶。
治沙(sha)(sha)(sha),用沙(sha)(sha)(sha),把沙(sha)(sha)(sha)地變寶(bao)地。
61歲的(de)白音(yin)道爾計是杭錦旗沙日召嘎查的(de)牧民,他(ta)家種(zhong)植了(le)7000畝甘(gan)草,每隔5年采挖(wa)一次(ci),每次(ci)能(neng)收入四五十萬元。“現在的(de)生活真是沒得說。”白音(yin)道爾計說。
產業生態化(hua),生態產業化(hua),綠了黃沙,興(xing)(xing)了產業,富(fu)了百(bai)姓,庫布(bu)其人在茫茫沙海里書寫著(zhu)綠富(fu)同興(xing)(xing)的故事。
人沙和諧奏新曲 “中國智慧”成典范
從為沙所困到艱苦治沙,再到富美田園,庫布其鋪展出一幅綠富同興、人沙和諧的美好畫卷,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季節性河槽母花溝(8月1日攝)。通過“截伏流”等工程的實施,河槽周邊已披上了綠裝。新華社記者 張善臣 攝
挺拔的(de)楊樹,蒼翠的(de)松樹,粗壯(zhuang)的(de)沙(sha)棗(zao),郁郁蔥蔥的(de)草木(mu)隨風(feng)起伏,綠濤般涌向沙(sha)海(hai)深處。生態治(zhi)理區(qu)內沃野千里,阡陌(mo)縱橫,鳥語花香,綠洲與沙(sha)海(hai)交相輝映,農舍與城鎮珠璧交錯。
庫布其沙(sha)漠治(zhi)理(li)創造了人間奇跡,治(zhi)理(li)面積達6460平(ping)方公(gong)里,綠(lv)化面積3200多(duo)平(ping)方公(gong)里。
沙漠(mo)過去每(mei)年向(xiang)黃河岸邊推進(jin)數十米,輸入(ru)泥沙1.6億噸。如今,輸入(ru)的泥沙減(jian)少八成。沙塵天氣從每(mei)年幾十次減(jian)少到零星數次,降雨量呈逐年增多(duo)之勢。許多(duo)絕跡多(duo)年的動植物,又出現在庫布其沙漠(mo)。
堅持(chi)人(ren)與自(zi)然和諧共生(sheng)(sheng),像保(bao)護眼睛一樣保(bao)護生(sheng)(sheng)態環境。黨的(de)十八大以來,新的(de)生(sheng)(sheng)態理(li)念在庫布其人(ren)心中(zhong)生(sheng)(sheng)根發芽、開花(hua)結果。
2000年,鄂爾多斯市在全(quan)國率先推行禁牧、休牧、輪(lun)牧和以草定畜政策,徹底解決邊治理邊破壞的困擾。
達拉特白(bai)土(tu)梁(liang)林場,職工(gong)們種了30余年共4000多畝“工(gong)資田”,從今秋起將全(quan)部退耕還林。“中(zhong)央重視生態建設,林業(ye)迎來了新的(de)春(chun)天。”白(bai)土(tu)梁(liang)林場的(de)老場長(chang)趙(zhao)永(yong)強(qiang)說。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生態太陽能光伏光熱治沙發電綜合示范地(8月1日攝)。“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目前該太陽能發電項目治沙面積達到了13.3平方公里,每年發電5億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民生效益、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庫布其人在沙漠資(zi)源(yuan)利用(yong)上(shang)大做文章。
昔日人跡罕至的(de)不毛(mao)之(zhi)地,如今成為吸引國(guo)內(nei)外游(you)客的(de)旅游(you)熱點。響(xiang)沙灣、七星湖(hu)、恩格貝、銀(yin)肯塔拉……一(yi)個(ge)個(ge)旅游(you)景區在沙漠中崛起壯(zhuang)大。
2014年,庫布其沙漠(mo)(mo)被聯合(he)國(guo)環境署確(que)定為“全(quan)球沙漠(mo)(mo)生態經濟示范區”。庫布其沙漠(mo)(mo)治理(li)也成為中國(guo)的一(yi)張綠色名片。
2017年9月6日,主題為“攜手防治(zhi)(zhi)荒(huang)漠,共(gong)謀人(ren)類福祉”的《聯(lian)合(he)國防治(zhi)(zhi)荒(huang)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di)約方大會在鄂(e)爾多(duo)斯(si)市召開。庫布其防沙治(zhi)(zhi)沙的成功實踐(jian),被寫入190多(duo)個國家代表共(gong)同起草的《鄂(e)爾多(duo)斯(si)宣言》,并認為“值(zhi)得世界(jie)借鑒”。
“庫布其(qi)沙(sha)(sha)漠生(sheng)態(tai)經濟的(de)發(fa)展模(mo)式和(he)實(shi)踐,將為世界(jie)上(shang)其(qi)他面臨荒漠化(hua)問題的(de)國家(jia)和(he)地區(qu)提供經驗。”去年6月,聯合國副秘(mi)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埃(ai)里克·索爾(er)海姆對庫布其(qi)沙(sha)(sha)漠治理考察(cha)后說。
???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