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處在一個高壓的評價系統內,被這個系統篩選后還留下來的人,本身就具有完美主義的一些特質,可能更容易焦慮。
沙龍即將結束,主(zhu)持人(ren)李松蔚手上,還有(you)厚厚一沓提(ti)問卡(ka)。
“怎么(me)判斷我是不是抑(yi)郁了?”“我懷疑身邊(bian)同(tong)學情緒不對勁,我該怎么(me)辦(ban)?”“抑(yi)郁癥(zheng)會傳染嗎?”……聽眾的(de)問題各種各樣,他們(men)想(xiang)尋求一(yi)個(ge)解決方(fang)案(an)。
這是近日在北(bei)京(jing)師范大學(xue)敬(jing)文講堂開講的知(zhi)乎鹽(yan)沙龍,關注的是科研人員的心(xin)理健康(kang)狀態(tai)。
講堂幾乎被坐滿,在線直播也吸(xi)引了(le)3萬多人(ren)參(can)與。面臨課業和科研壓(ya)力的碩(shuo)士生(sheng)和博(bo)士生(sheng)們(men),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怎(zen)(zen)么了(le),也想知道,要怎(zen)(zen)么辦。
“那些評價如鞭(bian)子一樣抽在我臉上”
雖(sui)然已經(jing)畢業,也是知乎(hu)優秀回答者,但清華大學心理(li)發(fa)(fa)展指導中心講師李松蔚仍能想起讀博期間(jian)被(bei)發(fa)(fa)表SCI論(lun)文支配的恐懼(ju)。
“這是我最(zui)痛苦的(de)一(yi)段回憶(yi)。”李(li)(li)松蔚說,他滿(man)懷期待地投出(chu)(chu)論文(wen),但審稿人回復的(de)評(ping)論,“像鞭(bian)子一(yi)樣抽(chou)到我臉上”。“有(you)時候外國人說話真(zhen)的(de)損,先否定(ding)你(ni)的(de)文(wen)章,最(zui)后(hou)還要來一(yi)句,作者的(de)英文(wen)很(hen)詭異。”在(zai)當下,李(li)(li)松蔚仿佛就真(zhen)的(de)聽到頭腦(nao)里(li)有(you)一(yi)個(ge)聲音(yin)在(zai)叫囂:你(ni)是一(yi)個(ge)失敗者,你(ni)以(yi)為(wei)你(ni)真(zhen)的(de)能寫出(chu)(chu)一(yi)篇SCI論文(wen)嗎?
等待論文(wen)(wen)的審稿(gao)結果(guo)是一種折磨,而寫(xie)不(bu)出論文(wen)(wen),或(huo)者(zhe)明知應該(gai)寫(xie)論文(wen)(wen)卻無法動手去寫(xie),則是另一種。
澳(ao)洲注冊臨床心理(li)學家王怡(yi)蕊在澳(ao)大利亞(ya)讀的博士,一篇畢業(ye)論(lun)文(wen)拖了三年(nian),實際上,她真正的寫作時間(jian)不到三個月。
時間(jian)是怎樣被(bei)拖走的呢?其實(shi)就是“摸魚”。拖地、端茶、倒(dao)水……反正做什么(me)都(dou)比(bi)寫論文好。剛到(dao)(dao)澳大利亞時,王(wang)怡蕊(rui)英文不好,又需要寫大量英語文章,她的焦(jiao)慮到(dao)(dao)達(da)頂峰。“焦(jiao)慮到(dao)(dao)連電腦里面的紙(zhi)牌游戲我(wo)都(dou)要去(qu)玩,熬到(dao)(dao)半夜三(san)更再去(qu)寫東西。”
對科研人員來說,焦慮(lv)和抑郁的(de)(de)(de)情緒會互相交(jiao)織,形成(cheng)一(yi)個(ge)惡(e)性循環:你對自(zi)己(ji)有期待,為自(zi)己(ji)設(she)置了目(mu)標;當(dang)你發現無(wu)法(fa)完成(cheng)目(mu)標,你會著急(ji);著急(ji)一(yi)段時間后(hou),你開始覺得自(zi)己(ji)沒用,情緒低(di)落,如果(guo)陷入抑郁,認知功能會下降,記憶力也(ye)會減(jian)退;但是你要完成(cheng)的(de)(de)(de)目(mu)標依(yi)然那么(me)難,更糟(zao)糕的(de)(de)(de)是,時間還越來越少;于是你更著急(ji),更著急(ji)就更焦慮(lv),抑郁情緒也(ye)如影隨(sui)形,進一(yi)步加重……
這種(zhong)情緒并非(fei)學生專屬。實際上(shang),學生的導(dao)師們,同樣也(ye)咬著(zhu)牙掙扎在巨大的壓力之(zhi)下。
“導(dao)師(shi)(shi)要(yao)在(zai)高(gao)校的(de)科研體(ti)制中生存下(xia)來,也(ye)要(yao)發表論文,出(chu)成果,才(cai)能往上走,才(cai)能有‘帽子’。”北(bei)京大學學生心(xin)理健康教育(yu)與咨(zi)詢中心(xin)副教授徐凱文說,當人要(yao)追求的(de)東西超(chao)過自己(ji)的(de)負荷(he),就會出(chu)現生理上的(de)反應:高(gao)血壓(ya)、糖尿病,抑郁癥(zheng)……作(zuo)為學生,要(yao)知道(dao)以恰(qia)當的(de)方式對導(dao)師(shi)(shi)說不。否則,老師(shi)(shi)可能也(ye)會忽略,他一(yi)不小心(xin)給學生布置了(le)太多任務。
承認吧,你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完美
你情緒低落,你自我否定,你覺(jue)得論(lun)文成為生活(huo)不可逾越之(zhi)重(zhong),你沒法準確形(xing)容,但你知道你心里不舒服(fu)。此時,你可能(neng)已經處于抑郁情緒的籠罩之(zhi)下。
“情緒(xu)出現(xian)問題,就好像身體感(gan)冒(mao)了一(yi)(yi)樣。感(gan)冒(mao)通常是身體免疫力(li)下降(jiang)的表現(xian),情緒(xu)也是一(yi)(yi)個敏銳的指標,它在(zai)提醒你(ni),你(ni)在(zai)面臨壓力(li)。”北京師范大學(xue)心理學(xue)部副教授藺(lin)秀(xiu)云說。
情緒是一種溫和(he)的提醒(xing)。
她建議(yi),有了抑(yi)郁(yu)情緒(xu),可(ke)以去感受并且(qie)接納它,告訴(su)自(zi)己,在面臨壓(ya)力(li)時出現這樣的(de)(de)(de)情緒(xu)是(shi)(shi)(shi)正常的(de)(de)(de)。“接納之后(hou),就要看看,情緒(xu)背后(hou)的(de)(de)(de)東西(xi)是(shi)(shi)(shi)什(shen)么,究竟是(shi)(shi)(shi)現實壓(ya)力(li),還是(shi)(shi)(shi)你的(de)(de)(de)想法作祟。”藺秀云進(jin)一步(bu)解釋,通常讓我(wo)們產生負面情緒(xu)的(de)(de)(de)想法,是(shi)(shi)(shi)不合理的(de)(de)(de)想法。“比如你覺(jue)得自(zi)己沒本事,這是(shi)(shi)(shi)你自(zi)己給(gei)自(zi)己的(de)(de)(de)打擊。”
如(ru)果壓力來自現實狀況,比如(ru)你手(shou)頭的(de)任務超出你的(de)能(neng)力范圍,那就(jiu)要學(xue)會合作(zuo),或者降低(di)期待(dai)。
徐凱文在(zai)北大做心理咨(zi)詢工(gong)作,常接觸到的案例,就是博士滿懷(huai)憂慮地來問(wen):我究(jiu)竟還能(neng)不能(neng)畢業。
“我已經(jing)幫很多以為自己不能(neng)畢業(ye)的碩士(shi)、博士(shi)生畢業(ye)了。”徐凱文說,“秘訣就是(shi)——先(xian)‘完成’再‘完美’。”
不(bu)管你(ni)能(neng)寫(xie)成啥樣,先動筆(bi)再說。你(ni)可能(neng)覺(jue)得(de)自己很糟(zao)糕,提起筆(bi)來(lai)都(dou)覺(jue)得(de)羞恥,但為什么不(bu)寫(xie)下去?“無論多爛(lan),你(ni)寫(xie)出(chu)來(lai),然后把(ba)論文交(jiao)給你(ni)的導(dao)師,焦慮就(jiu)到他那里去了(le)。”徐凱文說完,在場的學(xue)生都(dou)會心(xin)一(yi)笑。“沒人期(qi)待一(yi)個博士生一(yi)下子就(jiu)寫(xie)出(chu)一(yi)部驚世之作,完美是不(bu)可能(neng)一(yi)下子實(shi)現的。”
有意思的(de)是,科研人員群體(ti)確實比較容易(yi)不快樂。“一方面,科研人員處在一個(ge)高壓的(de)評價系(xi)統內;另一方面,被這個(ge)系(xi)統篩選后還留下來的(de)人,本身就(jiu)具有完美主義的(de)一些(xie)特(te)質(zhi),可能更容易(yi)焦慮。”李松蔚說(shuo)。
不要將痛苦都用“抑郁”去解釋
現在(zai),問題又(you)來了(le)——追求完美的(de)科研人員如果處在(zai)負面情緒當中(zhong),怎么判(pan)斷這是(shi)暫時的(de)低落,還是(shi)被抑郁(yu)癥找上了(le)?
徐凱文認為,抑郁(yu)是現(xian)(xian)象,而(er)不(bu)是原因。有(you)聽(ting)眾在后臺提問,說自(zi)己的(de)(de)痛苦(ku)源于不(bu)想做(zuo)科(ke)研,但(dan)出于現(xian)(xian)實考(kao)慮又不(bu)得不(bu)做(zuo)科(ke)研。徐凱文直言,不(bu)要(yao)將所有(you)的(de)(de)痛苦(ku)都用“抑郁(yu)”去解釋,很難(nan)想象一個人(ren)做(zuo)自(zi)己不(bu)喜歡(huan)的(de)(de)事情能快樂。
所以,做科研(yan)(yan)工(gong)作并不是某些科研(yan)(yan)工(gong)作者“抑(yi)郁”的根源(yuan)。
但更容(rong)易焦(jiao)慮(lv)的(de)(de)科研人員群(qun)體,卻常常在自己陷入焦(jiao)慮(lv)時(shi)不知(zhi)所措。“不管你(ni)是不是患(huan)有抑郁癥,尋求幫助(zhu),都(dou)是正確的(de)(de)做法。”王怡蕊說。
專家提醒,對于專注于科研工作、少與外界打交道的人(ren)來說,找到合適的方(fang)法解決心理問題尤其重要,方(fang)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但“抑(yi)(yi)郁”不能(neng)用來解(jie)釋一(yi)切,吃藥也不是(shi)所有問題(ti)的解(jie)決方(fang)案。李松蔚(yu)舉了個例子(zi)(zi):一(yi)名診斷(duan)為抑(yi)(yi)郁癥的妻子(zi)(zi)向丈夫(fu)尋求(qiu)關(guan)心,而丈夫(fu)的反應卻(que)是(shi)——你(ni)病(bing)了,今天按時吃藥了嗎?“當走(zou)到另外一(yi)極,把(ba)問題(ti)歸(gui)結為生(sheng)理性因素,你(ni)就(jiu)失去了對一(yi)個人全面的感(gan)知和理解(jie)。”
相關鏈接
對抗抑郁癥: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從(cong)抑(yi)郁情緒到真正臨床(chuang)上的(de)抑(yi)郁癥(zheng),我們(men)有比(bi)較明(ming)(ming)確(que)的(de)區分(fen)。”藺秀云說,抑(yi)郁癥(zheng)的(de)診斷(duan)有一套(tao)明(ming)(ming)確(que)的(de)診斷(duan)系統,在癥(zheng)狀條目中(zhong),包括心(xin)情低落、對周圍事(shi)物喪失興趣、顯著的(de)體(ti)重減輕或(huo)體(ti)重增加、食欲減退(tui)、睡(shui)不(bu)著覺或(huo)者嗜睡(shui)……這些癥(zheng)狀要符合5條以上,且持續時間兩(liang)周以上,才(cai)會(hui)考慮診斷(duan)為抑(yi)郁癥(zheng)。
不過,王(wang)怡(yi)蕊(rui)表示,不管臨床上的診斷標準如何,“求助(zhu)的標準可以比較低”。也就是說,心(xin)(xin)情糟(zao)糕了就可以求助(zhu),求助(zhu)對象不限于專業的咨詢師(shi)、心(xin)(xin)理治療師(shi)或者精神科醫生(sheng),也包括(kuo)身(shen)邊的人,甚至包括(kuo)自己。
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的(de)朋友遇(yu)到類似的(de)問(wen)題(ti),你會給他什么(me)樣的(de)建議?你再問(wen)問(wen)自己,曾(ceng)經(jing)(jing)有(you)沒有(you)失敗的(de)經(jing)(jing)歷(li),你當時怎么(me)處理的(de),能不能把當時的(de)處理方式(shi)代入到現在的(de)情境中?
如果真的(de)被(bei)診斷為抑(yi)郁癥,徐凱文的(de)建議是(shi)——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zhong)視。抑(yi)郁癥沒什么了不起,但一定要好好治(zhi)療。去(qu)心理(li)咨詢師處尋求建議,去(qu)精神科(ke)醫生處得到診斷。一般來說,心理(li)治(zhi)療和藥物治(zhi)療可(ke)以結合采用(yong)。抗抑(yi)郁類藥物能夠改善患(huan)者的(de)生理(li)層面功能,越是(shi)重(zhong)癥患(huan)者,改善越明顯。
這種改善起(qi)到的作用(yong)是“讓他喘(chuan)一口氣”。對重(zhong)癥抑(yi)郁癥患者來說,藥物能幫他從“什么都做不了”的狀態(tai)中(zhong)掙脫(tuo)出來,讓他能找(zhao)回一些行動力。(記(ji)者 張(zhang)蓋倫(lun))
-
中國科學家再獲多項成果 抑郁癥研究獲重大突破
開發與現代半導體工藝兼容的半導體全電控量子芯片,是當前量子計算機研制的重要方向之一。《物理評論應用》審稿人認為,這項工作是半導體量子點量子計算方向的一個重要進展,將引起學界對該領域極高的研究熱情。2018-02-22 07:36:27
-
中國約有3000萬抑郁癥患者 8成未接受規范治療
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癥、孤獨癥、焦慮癥等,其中,抑郁癥患者在我國有大約3000萬。2017-10-10 10:10:0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