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表:《盜/守墓筆記》五
在這場“貓鼠游戲”中,怎樣保護更多的“國家寶藏”?
雖然打擊(ji)力度不斷(duan)(duan)增大,但文物犯罪形(xing)勢依然嚴峻。甚(shen)至有盜墓賊(zei)形(xing)容,在盜墓案件高發的(de)(de)陜西,盜墓就像“趕集會”。要斬斷(duan)(duan)伸向地下(xia)“國家寶藏”的(de)(de)黑手,必須(xu)出口與入口“兩(liang)頭堵”。
首先要(yao)“堵”住盜掘文物銷(xiao)贓渠道(dao)。從報道(dao)來看,透明(ming)(ming)度低、流通性差的(de)私(si)人(ren)博物館(guan),往(wang)往(wang)是盜墓賊(zei)理想的(de)銷(xiao)贓地,而目前我(wo)國(guo)對(dui)于(yu)私(si)人(ren)博物館(guan)收藏文物還(huan)沒有明(ming)(ming)確的(de)法律(lv)界定(ding)。因此(ci),必須對(dui)私(si)人(ren)博物館(guan)實(shi)行更嚴格的(de)準入制(zhi)度。
需要(yao)警(jing)惕的(de)是,文物(wu)(wu)收藏與公職人(ren)(ren)員的(de)貪污腐敗之間(jian),還存在著說不清道(dao)不明的(de)灰色地帶,反(fan)腐重(zhong)拳(quan)還需加(jia)強。淳化“7·20”系列盜墓案警(jing)方通報中(zhong),就(jiu)有甘肅、河南兩省(sheng)政協委員利用私人(ren)(ren)博物(wu)(wu)館參(can)與倒(dao)賣文物(wu)(wu),其中(zhong)一人(ren)(ren)外逃后仍逍遙(yao)法(fa)外。
其次,打擊文物犯罪的同時也需要主動預防,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值得(de)欣慰的(de)是,當一部以文物為主題(ti)的(de)節目引起大眾廣泛討論時,也意味著我們正(zheng)在做這件(jian)事。
文物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是國家象征、民族記憶的情感依托和物質載體。保護文物就是保護國家與民族的歷史,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文物背后遺失與守護的故事,與燃起的自豪感一同被喚醒的大眾文保意識,正是當下各種“文物熱”現象的真正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