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2日電(記者張建新、栗雅婷、宋瑞)清晨,海棠樹在颯颯作響,北洋藝術團的裊裊歌聲,在太雷廣場上回蕩:“花堤靄靄,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
10月2日,天津大學迎來130歲生日。從世界各地趕來的校友和在校師生一起,為母校“慶生”。
校園里,師生校友笑容滿面、神采飛揚。有的人在給下一代講述青春的記憶,有的人身著校慶紀念款T恤,與母校再度同框。

這是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一景。新華社發(天津大學供圖)
時光回到18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堂誕生,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
校史館展廳里,泛黃的《津海關道盛宣懷創辦西學學堂稟明立案由》,字跡依舊清晰可辨:“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以設立學堂為先”。
天津大學校史館館長韓寶志,在天津大學工作幾十載,這段飽含“興學強國”情懷的文字,他曾多次默默誦讀。
“興學強國的使命,已內化為天大人與生俱來的基因。”韓寶志說。從創校先賢到今日師生,這份擔當正化為攀登科技高峰、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
港珠澳大橋、三峽工程、火星探測工程、天宮二號載人飛船、C919大飛機……這些“大國工程”背后,都有天大人的智慧。

10月2日拍攝的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建校13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步入天津大學衛津路校門,迎面是一塊巨石,巖紋如山脊亙古綿延,恰似這所百年學府的滄桑底蘊。巨石背后,“實事求是”四字莊重深刻——筆跡源自老校長茅以升。
校訓石前,機械工程學院學生胡曉雪正在與伙伴合影。她興奮地說:“‘實事求是’是天津大學的校訓,更是天大學子的人格底色與精神氣質,激勵我們腳踏實地錘煉本領。”
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的正東方,水泥灰瓦、拙樸清雅的“求是亭”佇立在敬業湖上,如同對“實事求是”最靈動的注解——不馳空想,不騖虛聲,唯以求真之心,做踏實功夫。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青年教師李哲,經常到這里小憩,望著平靜的湖面,內心也隨之平和。
“我的假期,幾乎獻給了長城。”前不久,李哲從國外勘測歸來。常年奔走于山川之間,他的鬢發已染霜。“我們破譯了長城的‘烽煙密碼’,發現了‘雙墩計里’的禮儀系統。”李哲說,數字技術讓長城成為可閱讀的文明之書。
為了摸清長城“家底”,李哲所在的團隊完成了全線8800多公里的三維圖像采集。跨越群山、行走大漠,他們獲取了長城數百萬張高清影像,磚縫紋理清晰可辨。

10月2日拍攝的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建校13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天大人俯身大地、腳踏實地,天大人也勇于創新、敢為人先。
不久前,天津大學最年輕的學院——今年剛剛成立的合成生物與生物制造學院傳來喜訊:在全球率先實現大尺度人類DNA的精準合成組裝與跨物種遞送,成果在《自然-方法》刊發,標志著中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哺乳動物基因組進入先進行列。
“我們已走進科研的‘無人區’。在這里,誰先產出成果,誰就是道路的開拓者。”該學科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元英進語氣中充滿自豪。
“入天大的門,就要立天大的志。”天津大學校長柴立元說。
近些年,天大人做了不少“天大”的事。學校15個學科進入全球ESI前百分之一,5個學科進入前千分之一,工程、化學兩大領域躋身前萬分之一的頂尖位次。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深海一號等許多國家重大項目由天大人擔綱設計……
上午10點,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建校13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柴立元在會上表示,130年來,天大始終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與民族復興同向而行,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奮進之路。
“天大之為,是為天下大學之為!這條道路,不僅是天大的歷史選擇,更是中國現代大學的集體探索;不僅是對教育規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對國家需要的堅定回應。” 柴立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