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保定10月21日電(記者 劉映)隨著中醫藥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把療效“說明白、講清楚”已成為關乎中醫藥發展的核心議題。10月18-19日,在河北易縣舉行的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三十年學術大會上,諸多院士專家圍繞當前中醫藥療效評價發展重點和需求,展開深入研討,并發布《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專家共識》《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三十年》專著編寫等一系列重磅舉措。此次大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臨床藥理分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世界中聯)臨床療效評價專委會、中國藥學會中藥臨床評價專委會、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后研究與評價專委會、世界中聯臨床研究數據監查與決策專委會五個學術團體聯合舉辦。
王永炎、陳可冀、張伯禮、王琦、仝小林、田金洲、朱立國、翁維良、李幼平等院士專家,世界中聯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昱、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王國辰、中國藥學會副秘書長楊進波、世界針聯主席劉保延等學會領導以線上線下方式出席活動并致辭。五個專委會主任委員王保和、張俊華、謝雁鳴、王忠、楊忠奇分別主持學術活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作主旨發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主旨發言中回顧了中醫藥臨床評價三十年搭平臺、育人才、建機制、創方法的發展歷程和標志性成果,解讀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并提出五點建議:一、遵循中醫藥自身特點,開展臨床價值導向的療效評價方法研究;二、重視將中醫藥臨床優勢轉化為評價指標,加強核心指標集的研制應用;三、加強新技術新方法的研制,推進AI與中醫藥療效評價融合發展;四、重視衛生經濟學評價,服務醫療決策和科學監管;五、重視臨床證據轉化應用,支持中藥新藥研發、上市后再評價和臨床應用。
世界中聯臨床療效評價專委會會長張俊華表示,今年正值“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之交,也是中醫藥現代化推進三十年的重要節點,舉行此次聯合會議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五個專委會聯合起來舉行會議,可以更廣泛匯聚行業智慧,更全面系統回顧三十年發展的成效和經驗,更戰略性研討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和攻關任務。
“中醫藥的生命力源于其經歷數千年實踐的臨床有效性。當前,中醫藥正處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把療效‘說明白、講清楚’是一項基礎性、關鍵性工程,亟需發展完善科學規范且符合中醫藥療效特點的評價方法體系。”張俊華說,中醫藥評價不應盲目套用西醫標準,而應回歸“我是誰?我的價值在哪?”的根本問題。只有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評價體系,才能真實反映其臨床價值,推動中醫藥在現代醫療體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專家共識》發布
圍繞當前中醫藥療效評價發展重點和需求,推動中醫藥臨床研究高質量發展,經行業專家研討,形成了相關專家共識和工作機制。會上發布了《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專家共識》(狼牙山共識),明確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的7個方面任務;啟動了“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多主體協同工作機制”,解決多主體協調難、多環節聯動不暢等問題;為系統總結既往發展成果,啟動了《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三十年》專著編寫工作,將從政策、平臺、方法、成果、團隊、產業等方面總結發展成果。

《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三十年》專著編寫啟動
會上還發布了AI與中醫藥臨床研究融合的兩項成功案例:一、智能化中藥安慰劑研制關鍵技術,解決安慰劑制備的精細性、特異性和層次性擬合難題;二、中醫藥臨床研究智能體(CTA),實現臨床研究方案設計、全過程數據管理和數據統計分析三個環節智能化,推動中醫藥臨床試驗向集約化、智能化方向邁進。
回顧過去三十年發展成績,分析當前問題與形勢,謀劃未來方向和任務,會議匯集了涵蓋療效評價全鏈條的知名專家學者、管理部門及產業界代表,搭建了“政-產-學-研-醫”相結合的學術交流平臺。經過專家研討,進一步明確了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發展的方向、目標和路徑,將為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走向世界提供方法學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