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9月30日電 題:山東鄒平:“七點伴讀”共學 學校社區共育
新華社記者邵琨
吃過晚飯,山東省鄒平市黛溪中學學生孫振瀟來到當地黛溪街道韓坊村的會議室。不一會兒,會議室里就坐了十幾名學生,他們一起認真地做著作業。孫振瀟說:“‘七點伴讀’的氛圍特別好,可以讓我和同學們一起寫作與閱讀,交流做題經驗,互相提高。”
黛溪中學位于城鄉接合部,學生多數來自周邊農村以及外來務工人員家庭。黛溪中學老師家訪時發現,很多學生的父母由于精力有限,很難兼顧他們放學后的陪伴和學習督導。
2021年,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黛溪街道在征求老師和家長意見基礎上,決定利用各村村委會現有的場地和資源創辦“七點伴讀”活動室。
一開始,“七點伴讀”活動室只是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服務,讓孩子有安靜場所做作業。后來,不少家長、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自愿參與進來,“七點伴讀”活動的功能開始拓展。
鄒平市教育和體育局局長宋明科介紹,贈書、課外閱讀、優秀影片賞析、綜合實踐、家長課堂等一系列活動走進“七點伴讀”活動。
鄒平市好生街道喬家社區依托當地的非遺資源與農耕實踐場地,設立學生校外研學實踐基地,開發粉皮制作、植物印染、剪紙等6項非遺體驗項目。“七點伴讀”活動以研學基地為依托,組織孩子們參與非遺技藝體驗,讓大家在實踐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學生家長寧鳳香說:“孩子們在這里不僅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提升了閱讀能力,還能學習藝術、體驗非遺技藝,收獲非常大。”
2025年,鄒平市整合與學生健康成長、安全管護等育人責任有關的各類主體,包括相關部門、學校、家庭、鎮街社區等,全面推廣“七點伴讀”活動,建立聯席推進制度和定期溝通協調機制,搭建常態化育人平臺和活動載體,讓學生離校后的身心發展成長得到良好指導與照護,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和育人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