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網約護士”護老有所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30 16:02:44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網約護士”護老有所養

字體:

  “南寧云醫院”平臺已接入82家醫療機構6492名護士,以需求量大、安全有效、醫療風險低等為原則,提供傷口換藥、造口護理、導管護理、糖尿病足護理等160多項服務

  南寧市采取統一平臺建設、統一運營管理的模式,有效避免各個試點醫院獨立建設產生的重復投資、資源浪費及監管困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黃凱瑩

  “老人感染較嚴重時,一周要換三次藥。我們兄妹輪流請假陪著去醫院,樓里沒電梯,只能先背下樓,再坐輪椅。”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民楊先生說,給患糖尿病足的八旬母親換藥,一度困擾全家。

  兩年前,楊先生獲悉,可通過“南寧云醫院”小程序預約上門換藥,“可以選擇熟悉的護士,方便又安心。”

  回應居家養老人群對專業康復護理服務的龐大需求,我國于2019年在北京等6省市啟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探索將護理服務從機構內延伸至社區、家庭,并于次年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

  南寧于2022年試點建設“南寧云醫院”平臺,統籌全市各醫療機構安排符合資質的護士入駐平臺,集中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落地近4年來,已完成居家護理訂單3萬余例,服務半徑覆蓋南寧5縣10城區800萬人群。

  2024年,南寧的“互聯網+護理服務”工作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列入“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深化醫改方便群眾看病就醫典型經驗清單”。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發現,“患者不動護士動”這一護理服務模式的創新,有助于滿足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對優質、高效、便捷護理服務的迫切需求。未來,應著眼于增強需方購買力和調動供方積極性,雙管齊下更好為居家養老照護賦能。

“南寧云醫院”平臺派出護士為患者提供居家護理服務(2025 年 8 月攝)     受訪者供圖

  “患者不動護士動”

  讓楊先生安心的護士,是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胃腸外科護士長蘇錦繡。

  “我們對阿姨的病情相對熟悉,上門服務時會針對性地準備好各類用具和耗材。”蘇錦繡說,上門護士通常輕裝上陣,“背一個醫藥箱,方便爬樓。”

  有數據顯示,我國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在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的背景下,日益突出的居家護理需求考驗護理服務供給水平。

  各地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惠民生效果明顯。國家衛生健康委2023年的數據顯示,全國有2000余個醫療機構為行動不便老年人等群眾提供7類60余項上門醫療護理項目。在廣西,“南寧云醫院”平臺已接入82家醫療機構6492名護士,以需求量大、安全有效、醫療風險低等為原則,提供傷口換藥、造口護理、導管護理、糖尿病足護理等160多項服務。

  “患者不動護士動,為護士開辟了院外護理‘新陣地’,但也對護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廣西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創面修復科副主任護師劉麗霞上門護理服務的對象多為壓瘡患者。她告訴記者,由于上門護理的醫療處置環境各不相同,需要護士兼具專業的評估、應變以及應急處置能力。

  “南寧云醫院”要求注冊的護士具備5年及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提供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維護、造口護理、壓力性損傷傷口換藥等居家專科護理服務的護士,應取得省級及以上相關專科護士培訓合格證明或具有主管護師及以上技術職稱,并在相關專科工作3年以上。

  為兼顧上門效率和護理安全,“南寧云醫院”平臺采用“雙模式派單”機制。“南寧云醫院”項目運營經理陸昱朵介紹,患者提交護理需求后,對于壓瘡護理、PICC導管維護等專業性強的項目,平臺采用“指派模式”——由平臺根據護士的專科資質(如傷口造口專科護士、靜脈治療專科護士)定向派單;對于普通的打針、換藥等服務,平臺則開放“接單模式”,護士可根據地理位置和時間自主搶單。

  每次上門時,在完成護理工作之外,蘇錦繡和劉麗霞還會抓緊機會進行健康宣教。“許多患者家屬缺乏護理知識,導致創面情況惡化。結合他們日常的護理環境去做提醒,更有針對性,效果更好。”劉麗霞說。

劉道偉圖/本刊

  整合資源保障供給

  全國各地試點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不一。有的試點醫療機構自主開發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也有的與具備資質的第三方信息技術平臺建立合作機制。

  南寧市衛生健康委醫政科科長張瓚介紹,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南寧市采取統一平臺建設、統一運營管理的模式,有效避免各個試點醫院獨立建設產生的重復投資、資源浪費及監管困難,更好實現全市醫療護理資源的有效整合及服務的標準化。

  南寧市衛生健康委負責建立完善管理體系,制定統一的護理質量、服務及價格標準,發揮大型醫院優質護理資源的帶動作用,安排市護理管理質量控制中心負責、三甲醫院分片包干基層醫療機構上線護理人員的培訓、考核、準入、管理,讓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在“互聯網+護理服務”中發揮應有作用。

  目前,“南寧云醫院”平臺接入的82家醫療機構中,既包括自治區、市縣區醫院,還包括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

  統一建設平臺、統一運營管理的模式,打通了區域健康信息系統,為上門服務的安全與效率提供堅實支撐,方便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監管。

  陸昱朵介紹,“南寧云醫院”平臺深度對接全民信息平臺與數據中臺,實現關鍵數據的無縫流轉:全民信息平臺提供患者的基礎健康檔案,包括既往病史、過敏史、疫苗接種記錄等核心信息;數據中臺則實時同步區域各醫院的檢查檢驗結果,一鍵調閱。

  張瓚介紹,南寧市衛生健康委要求平臺對服務全流程數據記錄進行保存,確保服務全程的可查詢、可追溯;平臺客服收集服務評價,及時反饋、持續提升。

  全市統一布局,在宏觀層面上理順了網約護士的服務供給路徑,但對作為個體的醫療機構而言,保證上門護理服務質量,考驗著管理水平。

  “我們還通過績效、考評等方面的傾斜,鼓勵護士積極參與。”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林樺介紹,該醫院從“互聯網+護理服務”服務覆蓋面、質量評價標準、風險監督等方面入手,探索一套標準化工作機制和推進體系。

  《南寧市公立醫院互聯網+護理服務工作方案》顯示,在探索可持續發展激勵機制方面,將出診服務收入扣除相應的成本及費用后,按80%給予上門服務的護士發放績效,鼓勵護士積極參與互聯網+上門服務,體現護士的職業價值。

  提質擴面需克服兩重困難

  記者調研發現,各地試點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過程中,大多面臨“用的人少、參與的護理人員也少”兩重困難。

  服務費用是核心難題,涉及定價合理性、支付可及性、成本覆蓋等多方面,需從政策引導、市場調節、保障支撐等多維度破解。

  目前,各地“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費用基本百元起步,根據地區與項目不同,單次收費數百甚至上千元不等。上門服務費不屬于醫療服務,不屬于醫保支付范圍,費用由患者自行承擔。

  在現實中,糖尿病足換藥、壓瘡護理等老年人的護理服務需要定期、長期進行,累計費用負擔不輕。受訪業內人士認為,應結合“互聯網+護理服務”新業態的特點和服務形式,建立完善相關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和醫保支付政策,促進更多群體享受“互聯網+”時代的醫療惠民福利。

  張瓚介紹,“南寧云醫院”平臺上線伊始,當地即從服務內容、定價、補貼等方面對重點人群給予充分照顧和政策傾斜。2022年10月起,南寧對6歲以下、65歲以上人群給予60元/次的直接惠民補貼項目,目前已為失能病人、高齡老人、幼兒等提供上門服務近12000人次,累計發放惠民補貼超過61萬元。

  受訪業內人士建議,可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商業保險等支付方案以降低個人費用負擔。例如,北京通過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面向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提供傷口換藥、PICC護理等32項上門護理服務。

  在降費控費的同時,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記者采訪發現,一部分護理人員對在多場景執業存有顧慮,有的擔心工作壓力較大難以兼顧院內院外,有的認為技術價值和勞動報酬不匹配。

  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艾滋病科護士長杜麗群等建議,應在“互聯網+護理服務”實踐中同步推進護理改革。一方面在“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具體實踐中推動護理處方權的試點與落地,為護理人才拓寬執業渠道;另一方面,充分結合護理門診業務的開展,將部分上門服務作為護理門診業務的延伸,以提升護士參與的自主性,進而提升其職業認同感。

  此外,受訪人士建議,在護理相關院校教育和繼續教育中,加入“互聯網技術應用”“遠程護理評估”“跨場景溝通技巧”“法律風險防控”等“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課程,培訓護士使用視頻問診工具進行病情判斷、通過電子病歷系統同步更新居家護理記錄等,并掌握與居家患者家屬的高效溝通方法。

【糾錯】 【責任編輯:高海英】